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章 三元里民众抗英 道光帝丧权辱国(3/5)

皇朝接受,使《穿鼻草约》成为既成事实;几天后,英国却突然单方面宣布《穿鼻条约》成立,并派军强占了香港。

英国的这一无理举措,使一向以“中央大国”自居的清皇朝感到了颜面尽失而难以接受,朝野为之顿时哗然。

道光皇帝勃然大怒,斥责琦善“无能误国”;拒绝在《穿鼻草约》上签字,并决定“对英宣战”。

于是,道光皇帝任命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疾速赶至广州主持军事接管防务。同时,将琦善罢免,回京问罪。

琦善回京后,将失防及兵败的原因全推到了前任林则徐与邓廷桢的身上,竭力为自己辩解。

穆彰阿等同僚也上本,竭力为其保奏。同时,籍了满族贵胄的身份,才使得琦善免受责罚逃过一劫。

中英谈判破局,双方再次兵戎相见。

奕山赶到广州后,见原有的海防设施均已被撤除,一时增置不及。

幕僚杨芳出了个馊主意,令遍搜民间马桶载于木筏之上横截江中,以替代原先的金锁铜关,并称“如此能镇邪”。

此时,奕山见无其它妙策,也就依从杨芳之言权宜照办了。

结果,英军一阵炮轰,那些拦截于江中的木排及所载马桶即刻被轰散后顺水漂逝而去,毫无“镇邪”之用,反倒是落了个令人捧腹的大笑话。

于是,英舰自珠江口毫无阻拦地驶入,至镇远炮台下才受到阻截。

此时,关天培亲临镇远炮台指挥拒敌。然而,由于金锁铜关已被拆除,且镇远炮台上配置的火炮也被减少,威力不如往日。

因此,英舰伯兰汉号和麦尔威里号轻易地闯过了关隘;绕到镇远炮台的侧翼,用舰上的右舷炮轰打镇远炮台。

关天培眼睁睁地看着镇远炮台任人挨打,痛心疾首怒不可遏;遂登上炮台,亲自点火炮向英军还击。主帅拼命,部卒也个个奋勇了。

然而,清军在镇远炮台上仅有的几门火炮,终于敌不住英舰上的炮火厉害;不一会,镇远炮台上已是人人血染衣甲,但仍都在浴血奋战。战至日暮时,突然一发炮弹炸断了关天培的臂膀;关天培咬牙忍疼,继续指挥抗击。

如此,坚守了一整天后,终因弹尽援绝,镇远炮台被攻陷,关天培也因负伤过重而殉国。

接着,虎门的其它炮台相继失陷;驻守大虎山、虎山的清军不战而退。

于是,英军长驱直入,直逼至广州城下。

奕山见关天培战死,身边已无骁勇战将可驱使;料想无法抵抗,难保城池;于是,派遣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求和。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七,余保纯与义律在广州城外签订了《中英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规定“清皇朝须向英军缴纳广州城的赎城费白银六百万两,赔偿英国商馆损失费白银三十万两”;而且“清军还须退出广州城六十英里后,英军才退还虎门”。

奕山无奈,只得答应。

如此,清皇朝损兵折将、忍辱赔款后,才换得了一纸《休战协议》,英军却如愿以偿了。

《广州和约》签订后,清军被迫退出广州城。于是,英军进入广州城,四处劫掠无恶不作。

五月二十九日,一股英军窜入广州市郊的三元里再行劫掠,义愤填膺的三元里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反抗。

三元里民众将英军诱引至牛栏岗的古庙一带,经过一天激战,仅凭了大刀长矛的三元里民众,却把手持洋枪的二百余名英军消灭了。

英军大为震惊,残部狼狈逃离;自此,英军才有所收敛,不敢再胡作非为。

然而,英国政府却不满足于义律所提条件。

《广州和约》签订不久,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撤换义律。璞鼎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3章 三元里民众抗英 道光帝丧权辱国,网址:https://wap.at55.net/12/12087/3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