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9篇 五色(2/4)

。疾病发生在五脏,如果脉象沉而大,为正气充足,疾病就容易治愈。如果脉象细小,是正气不足,疾病就难以治愈。疾病发生在六腑,若脉象浮大,为正气充足,疾病就容易治愈。若见小脉,为正气虚不能抗邪,病难治。人迎脉盛大坚实,主感受寒邪的外感病。寸口脉盛大坚实,主饮食不节的内伤病。

【原文】雷公日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日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藏部口],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日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日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提要】主要论述了根据五色部位的移转来判断病证性质与病邪的传变。

【注释】[1]藏部即脏部,指五色所主的脏腑部位。

【白话解】雷公问如何根据面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呢?黄帝说面部色泽明润而含蓄,病轻。色泽沉滞而枯槁,病重。五色从下向上蔓延,病情就逐渐加重。五色从上向下,像云雾消散一样逐渐消退的,疾病将要痊愈。五色在面部的表现,均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整个面部分为内外,内部归属五脏,外部归属六腑。如果五色的变化是从外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内部,则疾病的发生,是从六腑开始,而逐渐影响到五脏。五色的变化从内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外部,疾病则是从五脏开始,逐渐影响到六腑。疾病由五脏影响到六腑,应当首先治疗五脏,然后治疗六腑,违背这个原则疾病就会加重。疾病是由六腑而影响到五脏,就应当首先治疗六腑,然后治疗五脏,违背这个原则,疾病也会加重。若脉象滑大或是长脉,为邪气从外侵袭人体。表现目有所见的幻视和有厌恶感的精神异常,则是由于阳邪侵入阳分而阳气过盛引起的,治疗时应根据前面所述的原则灵活变通,疾病才能痊愈。

雷公问我听说很多种疾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气血逆乱的痹证、厥证是由寒邪、湿邪引起的,应当怎样进行鉴别呢?黄帝回答说一般通过观察两眉问的色泽来鉴别,色泽浮露润泽是风邪引起的变化,沉滞晦浊主痹证,若色泽沉滞晦浊出现在地阁,则主厥证。这是一般规律,都是根据色泽的不同变化来诊断疾病的。

【原文】雷公日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日大气[1]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日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日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提要】本段论述了黑色出于庭、赤色出两颧且大如拇指等两种病象,在疾病预后诊断上的价值。

【注释】[1]大气即大邪之气,指非常厉害的病邪。

【白话解】雷公问人未患疾病却突然死亡,是什么原因呢?黄帝回答说这是由于剧烈的邪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侵入脏腑,所以没有明显的疾病征象就突然死亡。雷公又问疾病稍微好转却又突然死亡,怎样才能解释这种情况呢?黄帝回答说两颧出现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疾病稍微好转,仍然会突然死亡。天庭出现拇指大小的黑色,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征象,也会突然死亡。

【原文】雷公再拜日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日察色以言其时。雷公日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日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 最新章节第49篇 五色,网址:https://wap.at55.net/80/80888/138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