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92章 满室秘辛 下(2/5)

一些祭祀需要献祭活人,太过残忍有伤天和,所以在天元开国之初帝祖游柏川就已经下旨禁止了,只允许用家畜家禽,严禁使用活人。

按律历,血祭活人者大恶不赦,据案情最低割耳鼻流徙三千里,最高可诛五族。

此等严酷的惩罚几可于叛国比肩,效果也很显著,天元自此再无血祭活人的事情发生,谁能想到今日又刮起了这场邪风。

而诡异的是,无论祭祀的还是被祭祀的都毫无怨言,如同入了魔似的无论怎么问都称自己心甘情愿。

让封知平印象最深刻的是资料里的一份卷宗,里面记载的是其中一场审问的拓本,据主审官亲笔记录,受审者是某村的村长,此人主持了一场血祭,而祭品,是全村四百三十余位村民,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妻儿老小。

最终,只有主持祭祀的他和几位耆老还活着,村里的其他人都死了,而他坚称自己没有杀人,而是在行善,是将那些人全部送往永生不死的极乐冥土,还说自己本也要走了,是官差们抓了他断了他通往永生乐园的路,现在他再死就去不了极乐园了,只能堕入极乐园下方的无尽炼狱承受罪业之火的焚烧,直至赎清他没能将祭祀仪式进行完整的罪孽。

卷宗最后,主审官颤抖的写下了“惊、辈、恐、忧”四个字,并言道“邪教不除,天下必亡,百姓愚鲁,苍生罹难”,建议朝廷效仿乾坤阁兴建学堂广开民智,不给魑魅魍魉趁虚而入的机会。

连一个小小的主审都生出这等的忧心,明武帝更不用说了,然而冥教想除并没有那么简单。

冥教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存在的时间却很长,游安怀疑它在他父亲甚至爷爷那辈时就已经存在了,一直隐藏在最黑暗的角落默默发展积蓄力量,若不是大理寺的那位主审的无意之举,朝廷甚至到现在都不会发现它的存在,直到它主动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铲除行动阻力很大,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民间的怨声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根本没有什么邪教,从始至终都是明武帝疑心太重,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覆灭整个江湖顺带铲除他的几个“旧敌”,简单来说就是游安皇帝当的闷了,想搞点事情找点乐呵。

这种说法跟正史上记载的如出一辙,只不过史书上没有着重冥教,而是将冥教和明武帝兴兵的事分开来算,兴兵是兴兵,铲除冥教则是一件剿灭以武犯禁的江湖宵小的不值得多提的小事。

封知平深以为写这段的史官没死真是祖坟炸了,并很怀疑当时的史官跟明武帝有旧怨,亦或与那几位失败者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要不怎敢如此歪曲事实?

明武帝生不生气不知道,只知道他的行动很果断。

他没有制止这种传言,也没有派兵搜查、镇压散步流言的人,剿灭行动已然在进行,只是矛头渐渐转移到了几位“旧敌”身上,仿佛赌气般的故意去应那句流言似的。

于此同时,他秘密联络义盟的老友,以极快的速度暗中扶植起一个新的江湖门派大刀门,专门用来对付冥教。

封知平认为大刀门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不就是暗指砍头用的大刀吗?

同时他也认为游安的决断很明智,官方对官方,江湖对江湖,表面上互不干涉,既能有效的针对冥教又不会引起江湖人士的反感、抗拒,这比一根筋的派兵镇压要好太多了。

覆灭黄泉也是这样,朝廷为主联合各路江湖高手组成联军,封知平很怀疑景涟他爹是在效仿老祖宗,要不主力怎会是点苍、阔刀、血刀这三家呢?

而游安顺流言而为的想法封知平也能猜到一些,这位爷八成还是用的那个大智若愚的老法子,既猜不出传播流言的正主,那就全都有嫌疑,王爵封地的尊荣富贵既然不愿意享,那就削了吧,正好收回来给爷的几个儿子分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宝剑 最新章节第392章 满室秘辛 下,网址:https://wap.at55.net/164/164004/413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