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举人之间的调调(2/3)
过其中有一幅,老朽却不是很喜欢,一直想另觅一幅佳作换上。王孝廉才高八斗,想必也是精于字画,你我既是有缘,还请赐墨宝一幅。” >
>
王启年马上就听出来了,这是信不过自己的身份,借法来考校。古人说话就喜欢这个调调,说话喜欢绕着圈子来,圈子绕的越大说明越文雅,也越有学问。>
>
不过自己倒是没认出来这字幅竟然是董香光的,弄到现代也值大钱啊!还好王启年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在爷爷的棍子逼迫下面练出了一笔好字。而且这具躯体本身也有很好的基础。>
>
这个时候拒绝的话就相当于翻脸了,于是谦虚道:“在下字画不精,本当藏拙。杨前辈对在下有活命之恩,既是杨前辈开口,只得献丑于人前了,还请备上纸墨。” >
>
旁边自有机灵的丫鬟捧来了文房四宝,放在了八仙桌上,然后在一边慢慢的磨起了墨来。>
>
王启年站起身来,来到桌前,拿起了毛笔,仔细打量了下,然后说道:“好笔,好笔,尖、齐、圆、健。此笔当是湖州名匠所制。” >
>
杨老爷在旁边微微颔首。明朝末年追崇奢华,基本上有点钱的士人都喜欢用湖州笔,薄有家资的杨老爷自然也是如此,舍得花几百两买字画,自然也不会省这几两银子的毛笔钱。>
>
王启年眼角看见杨老爷点头的表情,自然知道蒙对了。眼见着砚台里面墨已变浓,便沾了沾砚台上的墨汁,挥毫写下八个大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旁边落款“湘中王叶手,崇祯元年孟冬。”>
>
然后搁下毛笔,接过丫鬟递过的毛巾,擦了擦手,转过头对杨老爷说:“在下字体粗陋,当不得君子一观,献丑了,献丑了。”>
>
这个也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通病,什么事情一定要谦虚,明明自己身价亿万,也要说的像穷的快要饿死一样,越是这样越说明说话人德高尚。>
>
杨老爷凑过去一看,只见字体个个雄秀端庄、遒劲有力、磅礴大气,难道一见的柳体法,可见至少下了十几年苦工,即使挂在董香光字画旁边,却也并不如何失色。心下对王启年的举人身份已经信了八分,再把这八个字咀嚼一遍。尼玛啊,好磅礴,好大气啊,一看就是做大事的人,将来绝非池中之物,剩下的两分怀疑也没有了。>
>
王启年又从旁恰到好处的补刀:“丁卯科湖广乡试,承蒙座师王公错爱,在下恬为五魁之一。谁料恩科春闱失利,实在是羞见江东父老。在京中友人家盘踞了数月,本想回家闭门苦读,三年后再试龙门。岂料归乡途中遭遇匪人,在下不仅被洗劫一空,头上也挨了一棍。这些日子都是浑浑噩噩的,到处辗转流浪,直到昨晚才清醒过来。此次前来,还望杨前辈作保,请本地县尊替在下开一份路引。此地离京师不远,想来县尊大人查实在下身份不是很难。” >
>
这下杨老爷一点疑问也没有了,不就是补张路引么?举手之劳而已,倒是这个王启年看起来字不错,谈吐也大气。不管将来能不能中进士,同为士林中人,好好交际一下,总不会有坏处。>
>
抬手道:“少兄笔力惊人,老朽佩服。从此字幅也能看出少兄胸怀大志,志向高远,将来必非池中之物。老朽预先贺喜了!路引一事,尽管着落在老朽身上。还请少兄手籍贯乡情,老朽与周县尊多少还有几分交情,自当修一封,为少兄讨来路引。不过,眼下却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谋定天下之扶明 最新章节第五章 举人之间的调调,网址:https://wap.at55.net/94/94354/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