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44、北方的热炕头(2/2)

”,是因为没有好的柴火去烧炕,只能找些碎柴火甚至谷康之类只冒烟、不见火的东西去“熰”,所以才有“熰炕”的说法。当家家柴火罄尽、连做饭的烧柴都困难的时候,就只有“熰炕”了。

冬天里,最先烧完的就是玉米芯。没有了玉米芯,火钵就不能用了,只有想办法“熰炕”。农村的厨房,我们称为“厨屋”。而厨屋的锅灶前是孩子们最喜欢坐的地方,很多柴火在孩子们的屁股下就坐碎了,最后成了碎柴火末末。

“熰炕”的时候,就是用铁锨铲几下这种各种柴火的碎末,填到炕洞里,找引物点燃了,就抓紧轮换着用扇子使劲往里扇。一旦停下来,无尽的狼烟就会从炕洞里灌到屋里,呛得大家眼泪、鼻涕地流个不停。

所以,“熰炕”的时候基本上是“全民皆兵”。一把破扇子被摇得像车一样,歇人不歇扇,将无尽的狼烟都扇回到炕洞里。等碎柴火连烟带火地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抓紧拿块砖将炕洞堵上。于是,一家人才得以一夜温暖地安眠。

此外,炕盘得好不好,也是烧饭或者烧炕时最能体现出来的。

请把式盘的炕,道顺畅,柴火才塞进灶底,就像有东西往里抽着似地,不用拉箱,火就“腾腾”地起来了。而且,这样的炕也格外热。自己盘的炕,往往找不到窍门,即便使劲拉着箱,灶底的火苗子还是使劲地往外窜,一不小心就被燎去了头发和眉毛。烟子和热气不往烟囱那边走,连炕都不会热。

所以,农村里隔几年都要重新盘一次炕。将熏得乌黑的土坯搬出去,杂碎了当土杂肥拉到田里去,把原来炕底的烟灰等清除出去。重新脱了土坯,请来把式指挥着,盘的炕才又省火,还热乎。

后来,农村的炕慢慢换成了床,烧炕的习惯也逐渐消失了。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北方冬天里也好像不怎么冷了,再也用不着烧炕。而火钵、烘罩之类的东西,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除非问起一甲子以上的老人,才会知晓这些“古董”。
本章已完成!

中国脊梁 最新章节44、北方的热炕头,网址:https://wap.at55.net/82/82768/47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