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7、吃“忆苦思甜”饭(1/2)

27、

吃“忆苦思甜”饭

农村的大秋作物里,生产队除了大面积种植玉米外,还种植一些杂粮,诸入高粱、地瓜什么的,都是很实用的农作物,不但果实能用,秸秆也是宝。

高粱的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秫秸杆可以打箔盖房子用。但地瓜呢?其实,地瓜的作用比高粱还多,所以很多村庄里秋天都会种一些甚至更多的地瓜。

地瓜除了果实外,地瓜秧也是好东西。

因为夏秋的雨水比较勤,所以地瓜秧生得很快,在地上爬得到处都是,将地面覆盖得严严实实。在农活里,有一项活路叫做“翻地瓜秧”,就是间隔一段时间,要将地瓜秧用小棍子挑起来,从这边翻到那边去,不能让地瓜秧得太茂盛了,不然地瓜就结不大。

在翻地瓜秧的时候,还要顺带掐下来一些杈子。这些鲜嫩的地瓜秧的杈子,就是那时候农村的一种美味。

先说再早一些的时候,在60年代最疯狂的那几年,到处都在喊着“忆苦思甜”。其实,农村里那时候已经很苦了,哪来的什么甜啊!但上边让“忆苦思甜”,到农村里也得跟着照做。

这下,可难坏了化程度不高的老队,开了几场“忆苦思甜”会,大家都乏味得不行。老队晃着头在台上讲了半天,只看见台下一片的白眼往上翻,还有此起彼伏的哈欠声,很明显地要轰他下去的意思,老队也索然无味。于是,心生一计,说:“咱不开‘忆苦思甜’会了,改吃‘忆苦思甜’饭吧。”

听说有吃的东西,社员的心劲头就来了,顿时来了精神。白眼也不翻了,哈欠也不打了,围着他追问:“什么叫‘忆苦思甜’饭啊?”老队说:“这不,眼下正是翻地瓜秧的时候,大家都打一些地瓜秧的杈子回来,生产队里开大锅饭,从仓库里取点白面,蒸地瓜秧子吃。”

虽然家家都吃过地瓜秧子,但听说还能用白面蒸着吃,大家的肚里就开始“咕咕”叫起来。“这个办法也行,反正吃了生产队的,就省了家里的,划算!”大家各自揣着小九九,都一窝蜂地出工去了。等下晌的时候,每人都带回来一大抱绿油油的地瓜秧子。

老队已经事先安排了几个手脚勤快的妇女,在生产队牲口棚前的大院子里架起大锅,洗刷干净了,喊大家将嫩一些的地瓜秧上的叶子和秧蔓摘下来,洗干净了随便剁上几刀,丢在大盆里。上面洒上一些白面和盐,调和均匀了,一捧捧地放到蒸笼上摊平,盖上笼盖开始大火猛蒸。

地瓜秧子好熟,还不能蒸时间太,不大会就可以开笼了。一股白面的香气和地瓜秧的清新气息,在蒸汽中滚滚钻入每个人饥饿的五脏六腑,引诱得馋虫都爬到嗓子眼。

“大家回家去拿自己的碗,回来排队,每人一碗,都有份。”到了这时候,才想起来自从生产队的食堂解散后,在生产队吃饭都没碗了,要回去拿自己的碗。离家近的,早每人抱着一个锔了两三个钉子的大海碗,屁颠屁颠地跑回来了;离家远一点的,就跟斗把式地慌着回去取碗。

大家从家里拿的碗,很多都是带锔子的。

那时候,社员们过日子都节俭,一般家什不注意打坏了,都会修修补补,继续使用。那时候,也有一种专门锔锅锔碗的手艺人,走村串户地招揽生意。谁家的水缸打坏了,哪怕摔成了八瓣,只要能拼凑起来,锔锅的就能锔在一起。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指的就是这种手艺人了。

锔锅人手里有个镶嵌着金刚钻头的钻杆,在瓷缸上比画好需要打孔的地方,就用钻头顶在瓷缸上,钻杆后面有个钉子,锔锅人拿出一个小酒盅扣在钉子上,拉动缠在钻杆上的弓子,钻头就会在瓷缸上打下去一个浅浅的小孔。因为有酒盅扣在钉子上,所以不管钻头怎么转动,都伤不到锔锅人的手。后来,有的锔锅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国脊梁 最新章节27、吃“忆苦思甜”饭,网址:https://wap.at55.net/82/82768/30.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