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八七章 青苗法(1/2)

等黄杰抱着一叠文书和哈欠连天的曹宝从衙门里走出来的时候,天色都已经方亮了,不过今日里黄杰的差事也算是结了,赈济的各项事宜都将由黄州的胥吏们接。

说起来,昨日之所以由黄杰出面,还真不是他自己说的什么受了姚政委派,实际上当曹知州堕下城头时,城上诸司上官包括姚政都乱做了一团,还是黄杰当立断,自告奋勇的要人先将他搥下城头查看伤势,见曹知州虽然跌伤甚重却还有性命之后,黄杰这才大胆的越俎代庖,诈称受了委派来安置赈济,又采用分队的法子将人群分散安抚,这才成了大事。

而城上的姚政等人见此状况,自然也就按部就班的依照往日赈济的规制行动起来,这才把赈济之事有条有理的做了下来。

如今,城外的万余人既然已经安抚下来,那么下一步的赈济自然得由官府胥吏来接受,不然这要真让黄杰一直干下去,只怕今后惹上官司难办:一个生员出面代替官府处置赈济,说好听点是这个生员有大才,说难听点就是黄州的一干官吏都是吃闲饭的,难当大任。

曹宝一夜都未合眼,如今亢奋的劲过去之后,自然是疲乏欲死,干脆黄杰就扶他当街坐了,拜托一个路人去食汇街传话,便翻看起了中的账簿来。

这份账簿乃是昨天他特意招呼胡玉特别择取抄录的统计数据,对于这些数据,按衙门往日的流程规制是不可能记录下来的,但因为黄杰特别招呼过的缘故,胡玉便也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记录个归档。

从数据上看得出来,这头一批的流民潮中,五十五岁以上的老年男女只占了不足一成,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青壮男女占了七成半,生下的一成半便是孩童了。

细细想来这等流民潮的人员构成也算合理,正因为是青壮才能走在前面,体力越好走得越远,求生成功的会自然也就越高。并且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接下来即将要到达的流民潮必定多又老弱构成,这也就意味着或许还将有疫病紧随而来。

从昨夜三更至如今,黄杰就坐在黄州府衙的议事厅里旁听姚政和诸司上官就赈济的种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和布置,不管是他想到的没想到的,都有成套的规制早就拟好,让黄杰第一次发现这公门的办事的效率其实也不低啊!

当然,事后姚政寻了会与黄杰解说,如今的种种规制也即所谓的应急预案,实际上都是神宗朝时期(1067年-1085年)始建,到了如今自然日趋完善。

至于吸收这些流民为茶农茶户的事情,姚政也找出条例出来,只不过却是哲宗朝的遗律,怕不堪用。黄杰拿来一瞧,却发现舅父找出的居然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但仔细一看又跟之前在邸报里看过的王氏青苗法有很大不同,后来仔细问了才知道,这青苗法如今有三个本,王氏原青苗法为10本,神宗朝始推,后来因为私人恩怨和其他原因宋神宗就罢了王氏原青苗法。结果到了哲宗朝,宋哲宗用司马光出来当宰相,司马光就改头换面弄了个20本青苗法出来,可到了本朝之后蔡京觉得20本的青苗法还不够好,又弄出了30的本来。

青苗法到底是个什么法,真要说起来话太长,简而言之也就是:农业贷款!

农民在青黄不接的灾年和荒年因为没有资金购买种子和生产物资,就会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进而引发逃荒和流民潮。为使农民不至于逃荒,也就由官府出面贷出现钱或是粮谷、种子、耕牛给农民生产自救,按一定的比率收取本息。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道 最新章节第一百八七章 青苗法,网址:https://wap.at55.net/8/8713/187.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