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勋授田(2/3)
户流民家属至少有4口人,以保证耕作的劳力充足。流民所使用的耕牛,以每1户人家一头耕牛为基准,需要自掏费用,到时从粮税中扣除。3、至于农具和小麦种子,由李啸统一从莱州黄县等处买好,然后平价售予每户家庭。4、每十户人家,设一名里长,由年长且品德端正者担任,平时由里长负责保管耕牛,分农具种子,以及协调这十户人家之间的日常冲突,传达上官命令,督促纳税等事项。同时,再从这些里长中,按不同村落聚集的位置,选出一名村长。而这些村长里长,皆属于赤凤卫的半官方性质的管理人员,平时受到当地乡镇的民政所监管。5、每户人家,从明年开始,一亩地收一斗粮,一年收夏秋两次,以实物交纳,不用折成银子,而到了后年,则一亩地收二斗粮,一年收两次。自此以后,永为定例,再不增加粮税。许秀清言毕,立刻引了台下民众的热烈欢呼,高喊李大人万岁的口号不绝于耳。台下每户军兵家属,都用热烈欣喜的眼光,看着正在台上微笑端坐的李啸。李啸给军功将士的诸多优待,让这些军兵家属们,每个人在心中,都更加坚定了追随李啸的心愿。而其他新加入赤凤堡的流民家属,则在羡慕之余,个个在心里誓,以后也要让自家孩子好生努力,当上战兵,为李大人效力,为家庭争光,让自已家也成为处处受到优待与尊敬的的战功军属家庭。李啸笑着向台下的百姓们挥手致意,看到自已的政策,能受到百姓们的拥戴,他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的村镇乡绅管治,被李啸以这种方式,改变为与后世相仿的乡镇制度。李啸确信,通过这样的手段,应能对乡村治理,实现强有力的管控。而这个纳粮税的数字,则是李啸仔细计算过的。在登莱地区,每年秋分之后,可种冬小麦,至明年5月成熟。随后在谷雨或芒种之间,便可种更耐盐碱的甜高梁,到复种小麦前可成熟收割。这样一来,每户农家一年可有两季收获,这就是李啸决定一年收两次粮的做法依据。而按明朝的种植水平,若是上等良田,一亩地可产小麦8至1斗,高梁产量略大,可产1至12斗左右。而按赤凤卫这些中下品质的田地,平均来算,一亩田地,估计可产小麦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这样一来,按最低产量算,每户军属人家,一年可产小麦2斗,高梁28斗,粮食总量为48斗,李啸的粮税政策,并没有要求限定品类,也就是无论是小麦还是高梁,只缴纳16斗粮,就算完成了税收任务。这样一来,每户人家上缴的粮食,只占了每户产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过半粮食上缴,实在是太优惠了。这样的话,普通流民家庭,因为每户只有2亩地,则是每年只缴纳8斗粮食便可。而且农户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质量,大力施肥精耕细作的话,一年粮食总产量绝对会大幅提高。这样一来,粮税负担便会更轻省。而分下这些田土,对于李啸军来说,意义也是重大。可以说,是为李啸军将来在其他地方进行统治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模板。可以很容易算出,到了后年粮食生产走向正常化后,赤凤卫每年可为李啸提供6.4万石粮食,由于现在有了大量的鱼肉补充,每人每天的粮食消耗已降为每人一斤,足以供应赤凤卫与铁龙城的2万余人一年多时间的粮食开销。当然,这样的算法,没什么太大意义,毕竟宣府镇的金汤城军兵和百姓,还没计算在内,并且李啸日后要招募更多兵员和流民的话,这些粮食还是很快就会出现不足。摆在李啸面前的道路,依然曲折不平,充满未知。许秀清一脸笑容地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又继续大声说道:“各位,现在下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好,下面开始下地契,请听到名字的,上台来领取地契。各位注意了,这可是拥有田土的重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末之虎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勋授田,网址:https://wap.at55.net/79/79906/1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