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七章 向食利阶层开战(2/4)

阶级内部,扩大了地主阶级队伍,巩固了当朝统治;后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给士族以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使它名存实亡;宋元明清时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补,使其隐藏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纵观后世中国的许多官二代与富二代,无非就是这个食利阶层的延伸,他们因为特权因为政治资源,在权力上,在经济上逐渐的控制了社会命脉。

可以说,食利阶层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民主的一大根源,最大的对手,敌人。

这个阶层,与中产阶级是对立的,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后世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一般为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是李安生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在他看来,目前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可以归入到中产阶级,他们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比如像求新机器厂这样的充满奋斗意味的民族工厂。

另外,李安生也看到了,在江浙沪等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工厂高级职员、科研人员、技术专家、教师、医师、律师、商人等在加入中产阶级,另外一些高级蓝领,比如有着超高技艺的技师与技工,他们也成为了高收入群体,加入到了拼搏奋斗的行列。在东北,许多的农艺师以及农场投资者也成为了中产阶级,甚至收入不菲,他们不等同于地主,而是新兴的阶层。

中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逐步演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哑铃型社会”由于存在上等阶层与下等阶层的鲜明对立,因而充满着战乱和社会动荡,而到了“橄榄型社会”后,由于相当一部分下等阶层升为“中产阶级”,且上等阶层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变小,因而社会变得相对稳定了。

“中产阶级”在社会变革或改革中往往发挥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如在国内外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艺复兴”、“思想启蒙”、“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光荣革命”、“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中产阶级”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中国好不容易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取消了帝制,刚刚摆脱了大山一样的皇权食利阶层,万万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以皇权为核心的地主阶级,上至帝王将相,下达皇亲国戚,还有地位显赫的豪门贵族和地方财主,均系“食利阶层”之列。这就如同以皇帝为中心而辐射开来的“裙带”关系网,他们不仅享有减免赋税,封妻荫子等权利,而且还可以利用职务徇私枉法,犯奸作科,败坏纲纪伦理。

以盈利为目的的地主和放高利贷者,同样是这个阶层的获利者。

李安生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台,是要彻底的清洗封建残余,清洗袁世凯妥协或者造就的新的食利阶层。

这个阶层,有的是封建残余,有的是老袁造的孽,有的是混进革命队伍的投机者,对于这些人,李安生绝不手软。

古代各级官僚不是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地位而上升为“食利阶层”的,由国家任命、官吏推荐或者通过考试而取得官位,并且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最终成为“食利阶层”的食利者。

现在的许多官僚,也开始出现了这个苗头,在东北、两江等地,固然好的多,但是在直隶等地,形势却不容乐观。

即便没有内战的危险,没有了政治派系的尖锐斗争,但是潜伏下来的食利阶层,已经成为了李安生最大的敌人。

中国应该成为民主社会,而不是成为阶级社会。

在整个阶级社会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炮火1906 最新章节第四百二十七章 向食利阶层开战,网址:https://wap.at55.net/78/78834/430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