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二十三章:策问时政(1/2)

冯承平知道,若是小皇帝执意要选“道之以政德之论”这个题目,他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再说了,这个题目并没有“超纲”,还在儒家经典的范畴里,也算是试论的经典题。只是争议会大了些,只要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士子,有谁不说为政以德?这也是儒术的弊端了,老想着劝人行善,以身作则,使天下太平,他们哪里曾想过,人性都是自私的,只要没有了法,没有了监督,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暗地里会做出什么事都说不定哩!要是百姓个个都是张载那样的大儒,懂得洁身自好,陆承启哪里还用设什么法?直接撒手不管国事都可以了,只是这可能吗?很明显不可能,哪怕儒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成神,人人成圣,那也不可能。人分善恶美丑,而设定律法,则是保护善人,惩戒恶人的。陆承启认为,律法不应该是以惩戒为目的,而且劝人行善,它是道德的底线,简而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犯法,但犯了律法一定违背了道德。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律法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相应道德和律法也会随之产生,本质也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律法,其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解决冲突。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但是道德却是高标准行为,而律法却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有人性的人遵守的底线。儒家讲究法吗?讲究,哪怕孔子提倡的是“德主刑辅”,他一样也是主张以礼治国,寓法于礼注重伦理纲常,维护等级特权倡导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后来孟子又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荀子也在此基础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了儒家的体系之中,提出了“隆礼重法”,将礼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很可惜,自汉代以后,儒家子弟就摆明了不想遵法。他们需要的是无上的地位,甚至要和帝王平起平坐,所谓垂拱而治便是这样。可这行得通吗?凭什么平民百姓要遵守律法,你们却可以逍遥法外?所以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往往来源于此。皇帝是权力太大了,大到文官集团都控制不住,所以心理不平衡。你是皇帝,可以豁免律法我是臣子,就不能豁免律法?那我凭什么只做臣子,不能做皇帝呢?正是因为如此,权臣要篡位,野心家要造反,都是想取得这无上的宝座。而在皇帝为九五至尊,一言九鼎的时候,那律法常常就会以帝皇的意志为转移。打个比方,这个人明明犯了人命案,却是个大孝子,杀人也是为了夺其钱财救母。诶,在愚孝的时代,这个事情还真会发生。如果皇帝知道了,会怎么判呢?只要皇帝不是陆承启,恐怕无罪释放和杀头都是五五开。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因为以孝悌立国,最为重孝。而中华传统,又是将忠孝放在一起的。你重孝,肯定就忠义,所以皇帝觉得你罪不至死,豁免你死罪。但被杀的人不就很冤枉吗?冤枉,可没地方申冤啊,这案子是皇帝断的,你有本事翻案?等于水中捞月,世人都同情你,可官府不容的你。所以陆承启有感这个,决定凭借律法,要正确定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该捉拿下狱的只可惜这个时代的人,大多对律法不感冒,九成九是法盲。哪怕是读书人,也只读经典,不识律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以敢伸手拿钱。他们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毕竟寒窗苦读十数载,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可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里容的你胡乱伸手?这就是为什么穷苦的读书人做了官,比有钱人做了官还贪的缘故。他们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哪里知道头顶上有一把叫做律法的利剑?冯承平是不知道陆承启心中所想,他只知道一旦出了这样的题目,他的麻烦就来了。君臣沉默了良久,冯承平内心也挣扎了许久,才算是认命了:“既然陛下已定题目,那臣只能遵循旨意了。不过那策问一题,不知题目如何?”陆承启也早有准备,自那本奏折上拿出一张夹在里面的纸,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古代做皇帝 最新章节第六百二十三章:策问时政,网址:https://wap.at55.net/76/76019/622.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