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91空虚的蓟镇(1/4)

作者的话,昨天的文里说了铁血大明实质是弱明之后,有读者对我提出质疑,甚至直接用网文喷我——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史书上写着呢,从宣德早死主少国疑之后从正统一直到正德,边军基本都是砍了个位数脑袋就敢叫大捷砍了十几个首级就能封伯,总兵官【朱寿】他爹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砍三个脑袋就能封侯了

所以嘲笑朱寿军功的文官都可以说是无理取闹,说皇帝不干正事,可是边关干正事的有么?人家朱寿就算真的是只砍了17个脑袋给自己封个公有啥不对的?而且自朱寿反击之后,明朝北部边境蒙古就不敢再嚣张入寇了——但朱寿就像我说的李成梁一样,都是个人武勇,体制外的产物,人亡政息罢了,还是那句话,一个小财政体制支持强大军队本身就不靠谱,至少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体制支持强大军队很不靠谱……

刘白羽一件一件黑材料砸了过来,把程本直砸的满脸金星,刘白羽这厮远在日本,怎么东江,关宁,朝廷的事情似乎都逃不过他的耳目呢!?是真的有可以从一点蛛丝马迹推断出天下事的本事,还是此人的耳目在天下比比皆是?程本直是不相信刘白羽有什么神鬼莫测的能力,子不语乱力怪神他还是要坚持的.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关键是袁大人和此人作对既不明智,自己身为袁大人的亲信和幕僚,总要做点什么:

“青山居士,其实袁大人和你也多有误会……没有解不开的疙瘩……程本直愿意以性命给袁大人作保,希望能和解……”

你丫想空手套白狼啊!刘白羽心里卧槽了一下——你自己都在我手里,杀你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啊!怎么跟着袁崇焕的人,都好忽悠这一口呢!

不过现在这个局面,光靠忽悠也不行了啊……

“袁大人下场如何,就看他自己怎么做了,和我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许袁大人以为搞得好些就是单骑退回鹘的郭子仪.”

“这……”

程本直无语了,身为袁崇焕的亲信,袁崇焕为了和满洲议和,做了很多犯忌的事情——虽然议和是崇祯默许的,可是袁崇焕很多地方独断专行,超越了崇祯底限也是事实,能平平安安退下来都不错了,还比拟郭子仪这样的名臣么?

“袁大人这人你还不了解么,名利之心太重,赌性极大,甚至为了个人的所谓名声不在乎大局——就比如那个什么宁远大捷吧,真按照高第说的,弃关外城堡,尽撤关外戍兵,也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可是袁大人非要坚守——宁远,结果觉华岛近万军民殉难,粮草皆为努尔哈赤所得,宁远大捷杀伤鞑子不过数百……”刘白羽吐糟道.

“青山居士,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朝廷的军饷虽多,可是要给各路文官层层分润,发到关宁军手里的其实就不多了,再加上路途遥远,运来的粮价可是内地的五倍不止!还不能保证随时到达——不在前线屯田安定人心是不行的!”

程本直娓娓道来,刘白羽半天才明白——其实这玩意就是一个大明朝的体制问题.

大明朝玩的就是小财政,官员的俸禄名义上不低,实际上要被很多莫名其妙的,比如所谓发黄的陈大米之类的实物抵扣,很多穷官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穷酸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而关宁军的饷银作为大明朝晚期的最大支出,自然就有许多穷官靠这个来发财——实际上东江镇之所以和文官们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毛帅不想让文官们靠这个发财,直接让天启派太监发饷银【太监们虽然胃口也不小,不过分润的人少,到东江军将士手里的银子就不少了】.

由于直接到手里的银子不多,还要承受物流不畅,官吏垄断造成的高粮价,关宁军就不得不就地屯田——然后在粮食成熟的时候,如果满洲攻打过来,只能守城的关宁军就不得不眼看着满洲军队把自己的辛苦种的粮食收割走——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位面商人在明末 最新章节191空虚的蓟镇,网址:https://wap.at55.net/52/52674/191.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