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信口雌黄(3/7)
“皇上,臣于邸报中得知,瓦剌亦向鞑靼赠粮,可见血浓与水,蒙古各部同气连枝,虽然内部不和,但一遇外力必然团结........”。>
“皇上此次远离京师,闹得天下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大同遇险更是可虑,常言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臣闻皇上还欲再次起兵,亲自挂帅,实不可取,‘土木堡’之变前车之辙,不可不防........”。>
“皇上既知做一个文治武功的圣君不易,就该体恤民情,朝中筑山陵、修长城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鞑靼蛮人不过是疥癣之疾,沿边征掳所图不过些许财物,动用大军征伐所费何止十倍于鞑靼所造成的损失?圣人曰垂拱而治,皇上应该........”。>
“皇上,臣听说皇上一路行来,惊动地方、夜宿民宅、仪仗之中多有美貌女子出入,实在有损圣德,民间谣言四起,皆谓天子巡幸大同,是为征求美色,是故民怨沸腾........”。>
眼见下边此起彼尽是大放厥词的臣子,正德气的怒发冲寇,头发几乎要一根根地竖了起来,就算进谏的话有理,也休想他听得进一句了。>
李东阳早知朝中文官对皇上轻率出宫十分不满,但是刘健、谢迁请辞后,唯有他留在朝中,一些激进的官员对他大为不满,认为他恋栈不去是贪恋权贵,李东阳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实不宜对清流过于打压,是以虽见皇上脸色越来越差,却不便出言压制百官,所以悄悄向杨廷和递了个眼色。>
杨廷和心中也认为皇帝就应该在京师号令天下,此次皇上轻率出京,他们三大学士承受着来自后宫、外廷的诸般压力,还要应对民间谣言、平复民心,戒备各地藩王动静,可谓忙的焦头烂额。>
再者他与两位大学士一路追赶皇上,杨凌使人断了他的马腿,大同之行再次被杨凌阻回,杨廷和到底比李东阳年轻些,胸襟气度及不上他,心中多少有些耿介。>
他也听出那些执拗的官员所说的事情大多是强词夺理、牵强附会,但是以那些人的学问,又何尝不明白皇上此行的确大有斩获?>
只不过在他们心中皇帝离开京城巡弋于边疆,害处远甚功绩,而且文官心中还担心小皇帝年轻气盛,从此穷兵牍武、武将把持大权不可控制,故此竭力打压,这也暗合杨廷和的意见,因此虽见他极是尊敬的李大学士示意,杨廷和故作未见。>
武将中一些将领对这些引经据典的文官不满起来,开始据理力争,只是那些文人一张嘴就滔滔不绝,满口都是之乎者也,这些武将大多听得瞠目结舌,在声势上当然难以压倒他们。>
杨凌见文官武官彼此对骂,正德小皇上已经快抓狂了,忍不住向皇上走去。他悄悄走到正德身边,轻声道:“皇上,你还记的在大同时臣向你禀报的那些愚民谣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德怒发冲冠,现在什么话也听不进去,但是杨凌提的事和现在的场面全然无关,一下子勾起了正德的好奇心,他硬着嗓音道:“记得,怎么了?”>
杨凌听出正德声音哽硬,不禁暗骂这群官员的愚蠢,这次大同之行风风光光,小皇帝当然希望得到百官的认可,可是如今回到京城,等待他的竟是这种局面,犹如一盆冷水当面扑来,以这种岁数的少年逆反心理,要么自暴自弃变本加厉,要么心灰意冷从此无所作为,这些蠢货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当孔圣人教训么?就是孔圣复生,是否就有这份涵养气度?>
杨凌轻声道:“臣记得皇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正德身子一震,闪目望向杨凌,杨凌微微一笑,一扫那些官员,对正德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明朝当王爷 最新章节第224章 信口雌黄,网址:https://wap.at55.net/42/42077/222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