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80章 崇祯和皇太极(3/4)

害,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宦官内侍之流,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

此外虽然能够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然而17年里,却是庸才遍地,以当时最重要的阁臣为例,总共五十人。

其中周延儒、温体仁为首辅最久,可周廷儒实庸笃无材略,且性贪,另外的温体仁专务刻核,迎合帝意,且在其任内,未闻其进一善言,未闻其行一善政。

要命的是,负责明朝军事的总督、巡抚、总兵、副总兵大多不懂军事,鲜有能带兵之人,尤其在毛文龙和袁崇焕死后,当时整个大明已经没有真正的大将。

如王洽在担任兵部尚书后,以至于到了不习边事,闻惊仓惶无以应。

相反皇太极在使人用人上更为从容,首先其父给他留下了重要的四梁八柱的几大贝勒和子侄们。

皇太极在崇祯四年,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故伎重演,给他们最好优待,并以此招降祖大寿。

第一次祖大寿熬住了,第二年皇太极再次围困城中断粮的祖大寿,这次与祖大寿城下之盟。

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让他做先锋带兵攻打锦州,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

此时皇太极招降的战略高度和眼光再次表现出来,他亲自好安慰与祖大寿一起投降的降将,并给祖大寿的儿子们赐予宅院,将祖大寿与他们区别开来。

虽然此后历经了漫长的七年才再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以为不免一死,出乎意料,皇太极依然对其诚恳劝慰,最终祖大寿被彻底征服。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后来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重要的汉人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根本无法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努尔哈赤厚待李永芳的主要原因,招降的不只是一个李永芳,而是比李永芳十倍重要的手中握有重权的大明高级将领。

尽管那时没有具体目标,到了皇太极这时,对于招降的整体战略部署越来越清晰具体。

明崇祯十五年,这年三月,明朝和满洲之间发生了一次关键性战役——松锦州之战。

作为战略要地的锦州,洪承畴是最高驻防将领被俘后,也曾想以死殉国,但对自己下不了手,他在监狱里日夜痛骂,拒绝饮食。

皇太极对此早有准备,耐心思想说服工作,给他精美衣食待遇,甚至不惜让大玉儿和洪承畴发生某些联系。

他还时不时还要去监狱中亲自探望,当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时,脱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温和问道:

“先生得无寒乎?”

这句“暖心”的话,让洪承畴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很久,感叹说:

“真命世之主也!”乃扣头请降。

崇祯十五年九月,松锦决战刚结束,满洲官员一起向皇太极上奏,建议趁此机会,迅速全面发兵直取燕京,控扼山海关,大业克成。

对于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极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战略眼光,他批示说:

“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

紧接着他把大明比成粗壮大树:

“无论有多大气力,有多着急,绝不会一斧子就把大树砍倒,而是从大树两旁一斧斧地砍下去,到了一定程度,这棵大树自然自己倒下。

可怜皇太极都没有想到,让大明这棵风雨飘摇的树轰然倒下的,并不是是关外的皇太极,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最新章节第680章 崇祯和皇太极,网址:https://wap.at55.net/405/405393/681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