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26章 七姓家奴(2/4)

吴应麒给搅和黄了。

这个自视甚高的蠢货,显然对其父给予王辅臣的优待很是妒忌,于是寻找机会对其进行了侮辱,搞得双方很不愉快。

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大概还是吴应麒添油加醋的改编版本,变成了王辅臣出言辱及老吴。

结果使得吴王二人间出现了龌龊,王辅臣一气之下找门路调离了吴三桂麾下,去甘肃固原当了提督。

后来吴三桂在三藩之乱的中后期,一直受困于麾下无良将。

若是王辅臣还在,即便不能扭转败局恐怕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起码会给康熙和玄烨增加许多压力。

可惜吴三桂的一片苦心毁于儿子的愚蠢和自己的轻信误听,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王辅臣的最后两次背叛,成为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建奴朝廷对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手握重兵的前明叛臣其实并不信任。

但苦于八旗兵力不足,只能将其藩镇设在云南、两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以之为前驱对汉人反抗势力和南明小朝廷进行剿杀。

随着朱由榔被杀、南明覆灭,清廷与三藩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彼此间的明争暗斗日益激烈。

王辅臣的请调对于清廷来说是个削弱吴藩的意外之喜,但怎么安顿他又成了个难题。

直接砍死固不可取,不给兵权也肯定不现实,但无论扔在南方还是京畿,一旦三藩作乱,这货又可能成为隐患。

所以最后权衡再三,玄烨还是把他打发到西北,先做平凉提督,后调任陕西提督,既利用王辅臣的勇武稳定西北,又使得他远离吴三桂和中枢要地,即便作乱也不会祸及根本。

当然,在王辅臣上任之前,玄烨也没忘了向吴三桂学习,好好笼络一下这名性情多变的悍将之心。

先是大加赞赏、恩赐,又将其抬入旗籍、以“不舍“为名屡次拖延他的行期,最后甚至连老爹的遗物都赐给了王辅臣。

可是人心隔肚皮,王辅臣当面感激涕零、誓言忠诚,结果一转头就毫不客气的一叛再叛,居然还成了决定三藩之役战局走势的关键人物。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役爆发,吴三桂杀进湖南、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等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郑经也渡海来攻。

整个南方一片糜烂,而建奴苦于战争准备和兵力不足,只能处于守势,以扼守江防为要,严防战火蔓延到北方,威胁到建奴统治的根本之地。

就在建奴大举调兵南下之际,王辅臣突然在侧后方捅了一刀,让玄烨痛彻心扉,险些使得大局失控。

早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就派汪士荣给王辅臣送去一封信,除了封官许愿以外,还请他出兵策应。

王辅臣倒是爽快,直接将汪士荣和招降信交给了玄烨,玄烨闻讯大喜,直接处死了汪士荣,还给王辅臣留在京中当人质的儿子王吉贞升了官。

不过年仅19岁的玄烨显然有些得意忘形,居然轻率的任命大学士莫洛为山陕总督,有节制王辅臣之权,却没注意到两人之间有过节。

而且莫洛也非心胸开阔之人,到任后处处与王辅臣作对,陕西的形势骤然变得紧张。

康熙十三年年底,二人间的关系彻底恶化,发生了火并,莫洛战死,这下王辅臣没了退路,于是致信吴三桂,表示愿意追随他反建奴。

不过王辅臣并没有按照吴三桂的意愿东进或南下,而是掉头向西进入陇右。

他先后攻取沔县、略阳、陇南、阶州、清水、巩昌、兰州等要地,秦州、平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最新章节第626章 七姓家奴,网址:https://wap.at55.net/405/405393/628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