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98章(求票!!)(2/3)

“奶奶,我不回去。”吴旭嚷嚷道,“谁要回哪穷山沟里,奶奶我改还不行吗?”

确实是穷山沟,吴国勇所在的工厂是三线建设时所设立的工厂,三线建设是在50――60年代中苏决裂,美国在东南沿海的攻势,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八年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但是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60年代,国家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下。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院校。

大动乱早期,三线也是大量知青的去处。由于国防考量,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导致企业的后续发展进入瓶颈。

三线所发展的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多分散在山区,它们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布局被讥讽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

而且山区内信息闭塞,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无法跟上世界潮流,显得过时落伍。有时山区内爆发山洪等自然灾害,企业也往往损失惨重。

冬季大雪封山后,工人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时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这些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也因此,许多的厂矿单位里医院、商店、学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更有许多城市更是因三线建设才得以出现。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地方的工业跟不上历史潮流,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

有能力,有关系的都回到了原籍,没能力的只好坚守阵地,直到有一天厂子倒闭,自谋出路。

吴国勇没法子,厂子的效益一天天的不好起来。就想起远在中东部的老娘了,总比孩子们窝在这穷山沟里强。

所以就来把千里寻亲,前世姥姥家境不富裕都把孩子们留了下来,今生就更不用说了。

吴国勇所在的厂子就是三线建设所遗留下来的军工厂,很大,工人有上万人。由于国家整合,他留在老厂,总厂下达生产任务,他们就日以继夜的生产零配件,一直挨到了退休,相对于其他的消失的厂子,算是有个好的结局。

“奶奶,我保证再也不敢了,你就让我留下吧!”吴旭眼看着老人家认真了,也急了起来。

这要是被送回去,那穷地方,死都不会在踏进去。

二十来岁的大男人居然哭天抹泪的,说起了自己的艰苦岁月,吃不饱、穿不暖的,要多凄惨有多凄惨。

方默南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她还不知道,他还有演戏的天分。

吴旭这边一哭,姥姥心里也不好受,虽然这个长孙一天没见过,可怎么说也是老莫家的人。

姥姥家即使在艰难,过的在苦,也没吴旭说的那么凄惨。听着他的叙述,老人家心里还能不化成水了,总觉得亏欠了孩子。

呵呵……他倒是有些小聪明,攻心为上,知道哪里是老人家的软肋。

“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姥姥说道。“我送你们回老宅去,你最好安分点儿。不准再拿老宅店里的钱,我给你的零花钱足够了。”说着她就起身朝外走去。

吴旭嘴里嘀咕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悠哉人生 最新章节第798章(求票!!),网址:https://wap.at55.net/36/36027/798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