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82章(2/3)

会保存在免疫系统内,下次就不会再感染这种病毒了。”

“有时候生病来说是好事!真要活在真空里,那么出来可就活不久了。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吃一点不卫生的食物就会坏肚子,而捡垃圾的人则不会,为什么?因为捡垃圾的人常吃不卫生的食物,免疫系统反复得到锻炼,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强。”方默南说道。

“可这次是麻疹,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余长龙浑厚地嗓音响起,医院都下了病危的通知书了。

言下之意不是小病小症。

方默南笑着道,“中医认为,麻疹是因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目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身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没那么可怕!只要下药对症,一剂足矣。当然前提是对症下药。”

“一剂足矣?”余长龙抬眼,剑眉轻挑,看着笑意盈盈地方默南好像就是那么的自信,让人恼不起来。

方默南眉眼含笑道,“麻疹俗称痧子,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病因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在病机方面则认为麻疹是蕴积君相两经之火,乃‘火毒有余之证’,因此,在治疗方面有‘疹喜凉,痘喜温’的说法。《幼科准绳》力主麻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芪’。药方以升麻葛根汤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小潜儿面色晦滞、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联兆,应及时加用附子以温阳扶正。大抵此等证候,多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相当于西医麻疹并发肺炎和心力衰竭,故加黄附片辅以黑锡丹、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耳。”

儿科最是需要医生心细,所以古代医家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医家均是站立诊病。医家检查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

正因为小儿娇弱,那么用药的指导原则就是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小儿“肉脆,血少,气弱”,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外感病证在儿科属常见,尤其是一些时行疾病多在幼儿期罹患。外感病的过程,亦即正邪分争的过程,治病的基本精神即在助正气、祛邪气。小儿脏腑娇嫩,如肆用寒凉,妄加消导,每易伤及正气,正如万密斋所谓“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

儿科大家曾说,“邪凑之实,必乘正气之虚,若不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气之实,其有不败者几希”,主张治小儿疾患以维护正气为第一要着。用药不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做法。

但使营卫和平而常行,则客邪不攻而自散。使正气自行逐贼,则邪气退而正气安然,如浮云一过,天日昭明。是最完美的治疗效果。

儿科扶正,当以阳气为主,外感病扶正达邪,重在益阳解表。由于气阳不足,致邪势鸱张或逗留不退者,此时若于解表剂中加附子温阳,常能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不能因为小儿用药就畏首畏尾,更应该用药果敢,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主清,张子和主攻,李东垣重补气,朱丹溪重滋阴,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惟仲景一书,辨证谨严,用药果敢,其圆机活法,实医家临证之典范。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故审证必须详尽。表、里、寒、热既辨,虚、实既明,则麻黄、桂枝、青龙,或泻心、白虎,或承气、凉膈,或真武、四逆等汤方,宜大胆放手应用,切勿因循畏缩,坐失良机。

“来了,来了。”安再江把煎好的药端了过来,“不冷不热正好!”

儿童服中药,采用温服为好,一般温度在20~30之间为佳。不可冷服,否则易伤其阳气,日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火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悠哉人生 最新章节第682章,网址:https://wap.at55.net/36/36027/682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