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第一更!求订阅!】(2/3)

炉,才是最让他们谢天谢地的。

没有蜂窝煤炉的人家,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个坑,把蜂窝煤烧红后,放在坑里,然后不断的加新的进去。

如此一来,不但能烧水做饭,还能保证一家人随时都是暖和的。

和之前受冷受冻相比,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在天堂。

因为特别提醒了他们通风,他们也尽量打开一丝缝隙,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剧。

见识到了蜂窝煤的巨大好处,带队守在西洼村的襄阳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第二天就立刻发来了飞鸽传书,跪求上千万个蜂窝煤。

不,最好的话,就是第一批先调集五千万个蜂窝煤,蜂窝煤炉有就给,没有暂时也不用。

看吧。

五千万个还只是第一批。

不仅仅是西洼村,第二站的东岗村,守在那里的襄阳府通判王军,也几乎写了一样的文书,认为广大的湖北乡镇村庄,至少需要一亿个蜂窝煤,才能救万众于水火。

救灾是没有一点折扣可以打的。

特别是牵涉到救命的地步上。

从此的每一批救援物资,柳铭淇都让捎上了几千上万不等的蜂窝煤。

饶是如此,没两天的时间,襄阳城知府祝宽杰更是提出了“集二亿蜂窝煤于襄阳,则可解方圆五十里八乡之困顿矣”的说法。

柳铭淇这一次只带了一百万个蜂窝煤,连他们要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他也只能飞鸽传书给蜂窝煤制造工坊,让他们全力生产,全部装车运送过来。

并且柳铭淇还告知了苗炎,请他派兵守护蜂窝煤工坊,这暂时就不给其余任何人出售了,包括的帝京府的民众们。

帝京府这边最寒冷的时节早就过去了,蜂窝煤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绝对不是雪中送炭。

哪怕是有那么一些人急切的需要,那相比起湖北还有湖南一两千万的民众来说,又岂是能相提并论的?

于是这段时间在京城、新野、信阳的官道上面,除了忙碌奔驰的运粮马车之外,更有不少的运送蜂窝煤的车子。

回京的路上,熊大宝还在感叹,如果京畿地区也暴雪封路就太好了。

邓辉这么严肃的人都点头赞同。

毕竟见到了大型雪橇车载重三万斤,都能以较快的速度奔驰之后,再看看平路官道上面,最多只能载重两三千斤的马车,顿时觉得差别太大了。

这里面的损耗和时间,都花费得太大了。

柳铭淇心中一动。

官道平直少弯道,充其量就是坡道起伏连绵,但幅度却不大。

这样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分段来做秦朝的车道呢?

秦朝,始皇帝嬴政那是真的刚,对于边境的胡虏们,绝对是不遗余力的打击。

但是大批量的物资运送,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损耗,不说是后世夸张的三十比一,至少十比一也是有可能的。

所谓的三十比一,就是从江南运输粮草去边疆,运送到一石粮食,起码就要从江南准备三十石粮食,因为其余的全都在路途中被运送的人吃掉了。

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而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秦直道的中间,铺设两条轨道,契合马车的两个轮子——你们注意到了吗?秦朝不少的马车轮子,中间就像是汽车轮子一样,凹陷下去的,正好可以卡住轨道。

然后马儿就拉着马车,在这契合好的轨道上奔跑,非常节省力气。

运送上万斤的货物,一天几乎能跑三五百里,而且还不费劲,损耗降到了最低点,几乎可以概括为二比一甚至一比一。

这样就极大的解决了蒙恬的三十万长城军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最新章节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轨运输的考量【第一更!求订阅!】,网址:https://wap.at55.net/208/208078/289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