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561.汝南袁氏(3/4)

热情减退,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大量田地抛售现象,田价持续走低。皇帝下令官府出手,低价收购田地,豪强们被狠狠地薅了一把羊毛。

朝廷手中掌握了闲田多了,自然需要释放人力来耕种。

皇帝下令,将军中三十岁以上的士卒放归家中,授与他们田地,让他们耕作,对于打江山的士卒,当然是要有所优待的,每人授田百亩,皆是上田,所有权归自己所有,与当年在长安解散的赤眉军待遇相当。

皇帝又颁下诏令,赦免逃籍的隐户,号召他们还乡,原本有田者回去继续耕种,无田者由官府组织参加民屯。为了鼓励屯田,朝廷答应凡是屯田六年以上者,所种田地归耕作者所有,之后不需按比例向官府缴纳收成,只需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纳田税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为官府打工六年,在六年间按一半比例交纳收成,之后这田地就是自己的了。

关西的屯田大都已过了六年,当屯田百姓得知自己将拥有这块田时,顿时欢声雷动,齐声称颂建世皇帝陛下。他们当年都是一无所有的流民,得到皇帝庇佑,给了他们饭吃,让他们活了下来,如今又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成为有产者,百姓怎么能不感激呢?

关东的隐户和流民得知这个政策,立即掀起了还乡潮,使关东的屯田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典农中郎将曹金忙得不可开交,好在大汉屯田这么多年,他手下有成熟的屯田班子,不过是从关西移到关东罢了,这些事他们早已驾轻就熟了。

朝中有大臣看风向,体察皇帝的意思,上奏书提议释放奴婢和囚犯,进一步增加社会上的人力供应。

皇帝看了,放在一边,说道:“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一下子涌出太多,搞不好会闹田荒的。大汉奴婢何止千万,都放出来,朕哪有那么多田给他们种?到时他们无以为生,反倒会怨恨朕。让那些豪门大户先养着好了,等朕有田了再说。”

杨音道:“陛下,那些狱中的囚犯,可没有豪门大户养着,他们吃的都是朝廷的粮。”

“你说得对!得让他们种田,朕不养闲人。”皇帝皱了皱眉头,说道:“不过,他们触犯了国家法度,不仅不受罚,反倒要种朕的田,哪有这样的好事儿?这样的话,大家都要去以身试法了!”

他沉吟片刻,说道:“依旧例,把天下囚犯都迁走,向北向西,充实边塞,向南边烟瘴之地,开发南疆,让他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去屯田,去放牛放羊,越远越好!”

迁长陵令执行得几乎完美,虽然难免有不自量力的豪强与官府对抗,但是皇帝并不是一味仁慈的人,挥动屠刀的时候他一点也不会心软,渔阳便有一户倒霉的豪强大户被灭了族,使得整个幽州豪门震恐。

为了对付远在辽东的刘秀,此时全天下驻军最多的地方就是幽州了,皇帝正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治理幽州,使这块边远之地知道朝廷之威,这时还敢闹事的豪强真叫不知死活。

政策执行需要赏罚分明,除去强力手段之外,对于主动与朝廷配合的豪门,皇帝予以大力表彰,汝南周氏因为主动迁徙之事,让皇帝大加赞赏。

周嘉的《周氏请迁长陵书》一夜间传遍天下,成为一篇传世名文。皇帝对于周氏大加赏赐,赐钱赐田,使其豪富不下在汝南之时。周嘉本人以汝南郡孝廉的身分入长安,被皇帝破格使用,直接留在身边为侍郎,因他对郡县豪强之事十分清楚,本人又十分能干,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之后的朝廷豪强政策常有他的意见在里面。

有一次周嘉侍奉皇帝时,两人闲聊汝南人物,偶然提到了别驾袁昌,一听说姓袁,皇帝顿了一下,问道:“汝南姓袁的?莫非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陛下,袁昌出身淮阳袁氏,三年前才迁来汝南,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 最新章节561.汝南袁氏,网址:https://wap.at55.net/207/207105/571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