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176章 龙城之忧(2/4)

在蹛林大会,向与会部族头人交代既定战略,并接受各部族的供奉——凡臣服于匈奴的每一个部族,都无一例外的要将部族畜牧产出相当大的一部分,贡献给单于庭;区别只在于多少而已。

也就是说,在这种看上去充满娱乐性的比拼当中,各部族‘友好’的瓜分草场资源,青壮靠着武力迎娶更多尊重和地位,而单于庭,则将其中的佼佼者吸收入王庭部队之中;并通过比拼结果,制定下一年度的‘供奉’。

——在匈奴,只有强大者才可以得到尊重!

强悍的部族,自然可以被许可更低的供奉,而羸弱者,则必然躲不过被单于庭惩罚性质的制定超高供奉比例。

这,才是让龙城一带的部族感到不满的——单于庭提前将近一个月赶赴龙城,那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无数带着本部兵马,以及供奉牛羊的各部族头人,从四面八方赶赴龙城。

蹛林大会,却并不会因此而提前!

只要一想起往年蹛林大会,将龙城周边塞得满满当当的牛羊马群,以及最终留在慕北,如小山高的人畜粪便,附近的部族便纷纷觉得胸口猛然一揪···

而匈奴之所以被后世研究者看做是****的政权,其最大的佐证,就是每一个匈奴人都会在清晨祭日,夜幕时拜月——从最底层的奴隶,到最高的单于本尊,都无一例外。

日月二神在匈奴宗教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地位最高的撑犁天,并列排在第二——或者严谨的说,在匈奴教义之中,日月,便是天神的两只眼睛。

天神睁开右眼,向大地撒下温暖的阳光,照亮牧民的道路,使牧草得以生长;天神睁开左眼,被笼罩于黑暗下的草原,依旧有月光为牧民照亮前方。

所以在匈奴人的信仰之中,月亏乃至于‘无月’、月食,都属于严重的不祥之兆!

——月亮不再为虔诚的信徒照亮道路,肯定是天神被惹怒,欲要降罪于信徒!

因此,匈奴人在外出作战时,严格按照‘月圆而鸣镝进军,月亏而悄然撤退’的规律,来避免天神降怒。

从月圆到月亏过去的时间,又恰好是半个月左右,与匈奴人所携带的口粮可用时间基本相符;所以撤军之后,发现‘果然没有东西吃了’的匈奴人,便会五体投地的跪倒在地上,为天神善意的提醒奉上自己所有的虔诚。

此时,便是每日清晨的‘祭日’时分。

每一个匈奴部族的成员都哈着热气,裹紧皮袄从帐内走出,在头人的带领下,向逐渐出现在天际的太阳奉上自己的虔诚,祈求太阳可以永久普照在草原之上,为信徒带来温暖、光明。

相较于这些小则五六人,大则数百人的小部族,或者说不足以被称之为部族,只能称之为家庭的祭祀场面,龙城内无疑更为壮观。

数千身披各式动物皮毛所制的厚衣,身材粗矮健壮,头发编成细辫的匈奴勇士,将额头紧紧的贴在冰冷的泥土之上,匍匐在地。

一位发须夹白,面容萎靡,脊背都有些发弯的老者,由一位中年人小心扶着,在这数千匈奴勇士的环绕跪拜下,主持进行着这场每日例行,却少有如此庞大规模的‘辰祭’。

按道理来讲,匈奴人对如此年迈的人,根本不会如此推崇——匈奴之俗,所有食物都优先供给具有战斗力的成年男子,而后是年幼的男童,再后是成年女人,女童···

而老人,尤其是像此时站在人群中心的这位老人般,年迈到近乎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无论男女,都属于匈奴人随时可以放弃的对象。

由于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匮乏的资源,以及极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匈奴人的寿命普遍不超过三十年。

倒也不是因为匈奴人一到三十,就会恶疾缠身英年早逝,而是在绝大多数匈奴部族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帝成长计划 最新章节第0176章 龙城之忧,网址:https://wap.at55.net/189/189182/196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