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垂衣端拱浑闲事(3/7)

其实这是好事啊!”

“啥?这还是好事。”朱厚照不解。

“大哥呀!你也不想想,哈密、伊犁不正好缺人吗?这些农民不破产,怎么舍得去那么远的地方?移民实边呀!朝廷可以趁机贴出告示,每一户可以分得五百亩土地,你说这些人愿不愿意去,换做是我肯定去啊!正好一举两得。

等失去土地的人都去了边疆,那些兼并了土地的人,没人帮他种田,他还敢盘剥剩下的佃户吗?他敢这样做,人家就会靠脚投票,一走了之。”

“哇!二弟。我发现你好阴险。你真是挖坑让他们自己埋自己。这些江南士绅遇到你,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不过我喜欢!”

兄弟俩相视一笑。马三炮静静听着兄弟俩说话,眼睛看着远处一个骑牛的牧童,他正在牛背上摇摇晃晃的唱歌,江南的牛比他想象的多,连行人也有不少骑牛和骑驴的,但江南的粮田之少,也让他很惊奇。

马三炮跟在朱厚炜的身边久了,也有了一些见识。原来所说的鱼米之乡,现在大多变成经济作物,江南丝和棉的销量很大,利润也比较高,种植和制造都有很大的附加值,市场的调节使得地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分化,便有了朱厚炜口中的江南人人舍本逐末。

这时马队驶过一座石桥,后面马车上的戚宁兴奋的大声叫喊起来,朱厚照转头一看,旁边河中几条小竹排,渔夫撑着竹篙在缓缓滑行,竹排上还停着几只尖嘴的鱼鹰。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一尾尾的鱼儿游动。

渔夫竹篙一挥,几只鱼鹰钻入水中,水中一阵浪花翻滚,看得到鱼鹰在清澈的河水中快速的潜行,再冒出水面时,它们口颈中都鼓鼓的,有一只口中还露出一条摆动的鱼尾。

渔夫伸出竹篙,把鱼鹰架上竹排,用一个竹篓对着鱼鹰的嘴巴,手在颈子上一挤,一条鱼儿就落入了竹篓中,渔夫把竹篓盖好,挂在渔船边上,有一半没入水中,鱼鹰接着又开始下一次捕捉。

戚宁这个北方佬少见多怪,看得哈哈大笑。朱厚照从来没看到过鱼鹰,饶有兴趣的看着,有些奇怪的问道:“咦,为何这鱼鹰这么听话,吃到口中也不吞?”

朱厚炜解释道:“脖子上捆了绳子,它吞不下去。”

马三炮以前虽然是漕丁,也没见过这种新奇的事,看得大笑,“有趣,有趣。”

朱厚炜上辈子曾看过鱼鹰表演,没有特别惊奇,见他们喜欢,让马车停下,戚宁下了车,大呼小叫帮着渔夫指点鱼群。

太子转头对朱厚炜笑道:“二弟,这江南果真有趣。”

……

第二日上午,车队继续行进,房屋店铺渐渐多起来,路上市镇星布,且凡有桥处便有集市,人烟密集,行人车马不绝于途。

临近午时,一行来到了南京城北边,一眼看去城楼并不雄伟,门洞上写着“姚坊”两个大字,朱厚照跳下马车朝两侧观看,看什么都觉得新奇,倒是兴致勃勃。

左右城墙短短一截包砖,后面都是土堤,这情形和朱厚炜想象的有些区别,他有点失望的道:“怎么这么破旧,这就是金陵?”

徐经手摇折扇走了过来,气定神闲的道:“二掌柜,这是南京外郭而已,除城门外只有土堤,外郭共一百二十里,筑土堤四十里,共有十八门,应天府城还在前边。”

朱厚炜恍然大悟,调侃道:“原来如此,我还以为南京城就这副样子,那就太让人失望了。”

为了掩饰身份,朱厚炜让众人称他和太子为大掌柜和二掌柜,以掩人耳目。马三炮瞪了徐经一眼,他心中有些不满,这人每次皆是故意等大伙不明,再出来解说,搞得他们都像土包子一般。

特别他还是卫王府的下属,在朱厚炜面前说话一点谦逊都没有,说白了就是蹬鼻子上脸。马三炮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皇弟 最新章节第四十三章垂衣端拱浑闲事,网址:https://wap.at55.net/178/178986/44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