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九章圣略宣扬皇威鬯(2/7)

针对这种情况,刚刚西征归来的正德皇帝,齐王,太子和新任首辅费宏在正德二十年三月,召开军机处紧急御前会议,讨论乌思藏问题,结果会上,包括首辅在内,所有的内阁大臣一边倒的是反对的声音。

平心而论,乌思藏作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于经济来说可谓是毫无作用,甚至管理他的费用要高于获益。受当时世人眼光的限制,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没有农耕能力的乌思藏看似意义浅薄,而朝中大部分的大臣们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在御前会议上,基本上所有的议政大臣都认为乌思藏“路途艰险”“土地贫瘠”“山高皇帝远”,建议朝廷放弃乌思藏,任其自生自灭。的确,维持对西藏的统治需要驻军,需要大量的钱和粮草,而对于定都北京的明王朝来说,西藏距离帝国的中心又太过遥远,于情于理都毫无征服的必要。

一句话,征服乌思藏,不值!正德皇帝也有些动摇。齐王朱厚炜此时挺身而出。

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大明必须彻底征服乌思藏,他斩钉截铁的说:“乌思藏青海,川西云贵,皆系唐末吐蕃一类。倘乌思藏为彼所获,则藏人皆彼之兵丁,而边疆焉能安定?四川云南将永无宁日。中原将无宁日。大明虽大,却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任何人敢言放弃,必将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齐王随后分析:弃置吐蕃看似没有经济损失,实际上不仅藏族、羌族等族会转投敌人,更是可能引起帝国治下各个少数民族的离心离德。正德皇帝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帝国的君主,他必须慎重处理民族事务,稍有不慎便会埋下民族动乱的祸根,待到国力衰弱时将分崩离析。朝廷必须要展示给各个民族的是恩威并举的姿态。大明帝国既要展现各个民族团结平等的诚心,也要对那些分裂分子以适当的武力进行降服。这为正德朝以后处理边疆离心问题提供了借鉴。

休会时,兄弟俩经过开诚布公的交谈,正德皇帝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理解了朱厚炜的良苦用心。也正是这次交谈,正德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他心中,从此乌思藏、新疆、青海,西川、蒙古、云南,吕宋、爪哇等皆是一类。从这时候起,正德皇帝已在心里构筑了一个“大中华”的形态,并毕生为之努力。

按照后来朱厚照自己的话说,实是“以四方诸番为中国之长城,以雪域大漠为华夏之城垣”。大朝会上,正德皇帝教导群臣:“中国若失乌思藏,则川、陕不宁;失吕宋、爪哇,则南海不靖;失缅甸,则受制;失蒙古,则北境不保;失西域,则全盘受制;失东北和奴尔干,则江山易主。”可见朱厚照西征归来以后,视野更加的开阔。

朱厚照受齐王的后世思想影响,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像唐太宗一样,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他开始志在摒弃”华夷之辩“,意在将中国把大明由此前狭隘的大汉民族主义国家改造为一个”中华文明型国家”,在大明的治下,各个民族都从属于“中华文明”这个文明集体,而大明帝国则是“中华文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代言人。

这正是正德皇帝后半生追求的理想,打造一个各民族大团结的“大中华文明”,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中国。正德二十一年正月,齐王发表《大明日报》的新年贺词上,曾提出著名的“废除长城”之论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夷夏大防’的崩塌。他力主构筑的是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划时代级别的突破,一口气将大一统的概念由狭义的汉地扩展在“中华一切民族之大一统”。这,才是朱厚炜去世后与”千古一帝”正德皇帝并列,被称为“千古圣王”的真正原因。

统一了思想后,正德二十一年,朝廷要求官军入藏的命令被乌思藏反明派拒绝后,大明军队分兵三路,对乌思藏发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皇弟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九章圣略宣扬皇威鬯,网址:https://wap.at55.net/178/178986/123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