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49章 此间乐不思蜀(第二更,求订阅)(2/3)



黄河夺淮,看似不起眼,但却毁灭了两淮农业,什么“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根本就是狗屁,分明是北宋末年,金军入侵掘黄河导致黄河夺淮惹得祸,结果被无知小民套在朱元璋的身上。想解决两淮十年九荒的现状,就必须把黄河引回故道,让淮河重新入海,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置身于新建的黄河大堤上,朱国强指着在宋代旧黄河河道上重新挖掘、拓宽的河道,对西娜拉显摆道。

“这个工程堪称是乾圣朝第一大工程,从乾圣二年就开始挖掘旧河道,修建千里河堤,一但河道、河堤重修完成,黄河就可以经过这条水道入渤海,而淮河也会沿旧水道入海,再过十几二十年的,淮河下游积沙被河水带入大海,河道畅通后,两淮水患也就会趋于消失……”

什么是人定胜天?

朱国强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引黄入海”还是“淮河入海”都不过只是恢复,恢复自然规律。让大河沿着他们的天然河道流淌,只有如此,两岸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到那时,无论是黄河中下游两岸的百姓,还是两淮百姓,都能安享太平,再没有水患之忧了。”

得意洋洋的看着身边的女子,朱国强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恒河是什么模样?

干了这杯恒河水,来生还做印度人……

“似乎,你很喜欢推行这些大工程。”

看着身边得意洋洋的男人,西娜拉笑道。

“从铁路到这个工程,难道你就不怕劳民伤财吗?”

“大工程推行的好,不仅不会劳民伤财,而且还会刺激经济,这个工程长期雇佣超过10万丁壮,每个月发放的工钱就多达二十余万两,他们的消费甚至带动了沿线市镇的经济,而每年朝廷投资在这条河道上的开支不下六百万两,购买天量的石料、木料,如此种种,而金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放在银库里,于国家而言不过只是死物,……”

为什么在过去的九年间,朱国强不断的搞“大基建”,是为了发展啊,为了把朝廷的大把银子花出去,而不放在银库里发霉。从南京的都城营建,到黄河、淮河治理,从官道拓宽硬化到铁路铺筑,还有边关要塞筑建,甚至就连城墙翻修,朝廷也掏了大把的银子。

每年上千万两的开支带来的是什么?

翘动了几千万两、甚至上亿两的市场。姑且不说工匠的工钱刺激的消费,采石场、砖厂、铁厂、煤矿等各行各业上缴的税收,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尽管在这个时代,单凭税收是收不回本来的,可百姓收入的增加刺激了商业的繁荣,钞关的收入自然也就是增加了。

短短九年间,大明的财政收入增涨了四倍有余,靠的是什么?就是大基建的刺激!至少在未来五十年内,包括运河、铁路、硬化官道、城市市街改正在内的“大基建”于大明而言,都是一剂刺激经济发展的良药!

在这副良药的刺激下,大明的治金、采矿、建筑等各个行业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明的科学、教育也会随之腾飞,甚至,就是现在,大明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切罢了!

&em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 最新章节第749章 此间乐不思蜀(第二更,求订阅),网址:https://wap.at55.net/169/169338/772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