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安邑之战(2/4)

但如果不如此做,他就不是那个能够请动父老赴死的公子无忌了。

同为“贤公子”,换作自己站在魏无忌的立场,会如何选择?

扶苏摇摇头,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开。

他永远不会让昭国沦落到要依靠他国才能苟延残喘的地步。

解开萦绕心间的疑惑,扶苏将视线投向军阵,上将军的布阵并无多少新意,依然是昭军一贯的布阵之法。

其实很容易理解,昭军的战阵是经过无数次胜利打磨而出的,在这样大规模的战场上,没有新意,就意味着没有破绽。

王翦将正面迎敌的大军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

右路,是由昭人与义渠人共同混编而成的骑兵,主要以弓弩与直剑为兵器,沿河而列。

在马镫发明之前,无论在中原还是北方草原,骑兵主要的作用仍然是以远程骚扰支援为主。中原冲击骑兵的大规模成型,还要推迟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后。

无论是战国还是两汉,作为中原最主要战力的,一直都是步兵。

王翦安排骑兵在右翼的原因,也在于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中军远程支援,以及骚扰敌军左翼与中军,而非冲击敌军阵地。

代替骑兵完成冲击阵地职能的,是战车。

扶苏原以为在战国后期,战车已经被骑兵完全替代了。

毕竟,战车有着太大的局限性,比如只能在平地上行驶、转弯不便、容易翻车等等。

然而在境内大多都是平原的魏国境内,战车的确是非常有效的武器,其作用相当于坦克。

而实际上,战车被骑兵完全替代,还要到西汉晚期。

于是王翦也安排了三百架战车位于中军,就布置在弩兵阵之后。

弩兵是昭国的特色兵种,杀伤力巨大,耗资也十分可观。

虽然弩兵所用的弩弓在后世看来或许稍有些简陋,然而在战国末期,弩兵可是实打实的高科技兵种。

不说别的,就弩机后方那个小小的扳机,就不是列国能够模仿的。

在弩兵和战车之后,就是成方阵排列的矛兵阵,长达7米的森森矛林,看着就镇人心魄。

穿插在矛兵阵中间的,是使用接近两米的戈为武器的戈兵。

不同于矛兵要结阵才能发挥实力,武器更适合单兵作战的戈兵要依靠个人武力为战阵打开缺口。

被安置在左翼的,是车骑混杂的兵种,车兵在前,骑兵在后,似乎是想用骑兵的高机动性来弥补车兵难于转向的不足。

这支左翼,或许才是王翦手中用来分割魏军战阵的杀手锏。

此外,前锋程荣的军兵掩藏在土丘之后,随时准备杀出,配合左翼撕裂魏军战阵。还有一支人数应在三万上下的步骑混杂的备用军,想来是上将军留下的后手。

看来,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名将们就已经意识到,后备力量的重要性。

两军列阵已毕,手持令旗的两方大将的使者也在战场中央会面,交换了旗帜,完成了约战的最后一步,接下来就看谁能夺回自家的战旗了。

然而带回两军旗帜的旗手已经将旗帜插入后阵半个时辰了,两军依然岿然不动,似乎并没有哪边愿意先手出战。

昭军这边,士卒们即便心中有些疑惑,也依然不动如山。然而魏国军阵已经有了隔着老远就肉眼可见的骚动。

好奇宝宝扶苏又问道:“魏人为何不攻?”

“晋鄙不敢。”

“嗯?”

“公子可注意到,魏军比我军早到战场多时?”

扶苏稍作回忆,缓声道:“的确如此,魏人似乎比我军还要心急?”

“非是心急,而是不得不如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年杯酒意气长 最新章节第七十三章 安邑之战,网址:https://wap.at55.net/166/166899/74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