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扶苏祭天(2/4)

表给上帝看。扶苏合上竹简,再三参拜后,将竹简扔进了一旁早已燃起的火堆中。

古人祭天,实际上祭的就是上帝。

这个上帝当然不是此时还未诞生的基督教所侍奉的上帝,也不是很久以后才由道教鼓捣出来的玉皇大帝,而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

祂类似于上天,又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上天,而是有人格的。祂是造物主,身上有已被封神的远古三皇五帝的影子,却又不是他们中某位的化身或者集合体。

东周之人有将远古帝王(部落首领)封神的习俗,昭人能追溯到的最古远的血脉源头就来自五帝之一的颛顼。也就是《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同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也有将过世的先王封神的习惯。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古罗马人会在皇帝死后立刻对其进行封神,而不是等到千年以后。

祭文表给上天以后,就要为其献上歌舞。因为祭文的目的就是唤醒上帝,告诉祂有人找,此时的歌舞可以将其目光吸引住,让祂感到愉悦。

这也是个很有趣的观点。

古人认为自己喜欢歌舞,因此具有一定人格的上天也一定是喜欢歌舞的,这与古希腊人构想神的方法如出一辙。

有资格为上天奉献歌舞的,自然不是普通人,而是自幼严格训练的巫祝与巫女。

巫,是昭人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巫的文字构造就能看出,巫是连结天与地的桥梁,而连结天地的方式,就是舞。

通过舞蹈,巫可以向上天传达地上人们的尊敬以及恳求,用一种上天喜欢的方式。

除了祭祀活动,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治病。有道是自古巫医不分家。

春秋战国时代,巫医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巫主接神除邪,医主疗病的格局。诸子百家中的医家就是从巫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然而医家从来没有完全将巫术剔除。在不被允许解剖尸体的古代,想要研究医术只有两个方法:实践和理论。

所谓实践就是神农尝百草,给病者服用一些符合阴阳的“药物”,如果病者活下来了,那就说明是有效的。

理论就是推演阴阳五行学说,比如太阳是阳,月亮是阴,以此类推:凡是温热的、明亮的、运动的、向上的、外向的、亢奋的都属阳;凡是寒冷的、晦暗的、静止的、向下的、内向的、抑制的都属阴。

比如地龙(蚯蚓)常年钻在土里,属阴,就可以用来治疗发热、上火等病症。

将这些或是实践或是理论得来的知识编辑整理,就可以编纂为医书,供后人借鉴。

例如最为人所熟知的医家巨著《本草纲目》,与其说是一本医书,倒不如称之为巫书。其中大部分的“药方”都是来源于民间流传的巫术。

比如有一方为“小儿客忤,因见生人所致。取来人囟上发十茎、断儿衣带少许,合烧研末。和乳饮儿,即逾。”

大意是:小孩子怕生人,将来人头发与小孩衣带混合做药物即可治愈。这显然是巫术无疑。

直到现代,中医仍然将阴阳与五行这两个巫术概念作为理论基石。

关于巫的起源,可信的最早记载始于商。

殷商好巫蛊。商朝的巫,相当于中世纪的神父,属于宗教祭司阶级,能够传达上帝旨意的他们,具有仅次于国王的权威。

歌舞稍歇,之后就要献上牺牲,也就是祭品,当作劳烦上帝的奉献。

与西周以后日益温和的祭祀活动不同,处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殷商,祭祀所采用的都是人祭,而且动辄就是成百上千的人祭。

但是,有资格在国王向上天的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年杯酒意气长 最新章节第五十二章 扶苏祭天,网址:https://wap.at55.net/166/166899/53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