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大朝会(2/3)

时昭襄王想向赵国用兵,但是担心齐国捣乱,于是向齐王提议,两国东西共同称帝,最后齐王听了苏秦的建议,因此两王称帝不过两日就放弃了帝号。

扶苏心知,此时甘茂提出南北相王,是要借着楚王的虚荣心,打消其加入合纵的念头。因为甘茂比自己看得更明白,深知楚国才是合纵联盟的命门。

国土广袤,士卒数量在七国中又是最多的楚国,是任谁都无法忽视的决定性力量。楚国加入合纵,则合纵成,加入连横,则连横成。

只要楚国不加入合纵,一贯有墙头草姿态的燕齐必定不会参与,更何况来年楚燕已经约定要共讨齐国,就算想加入也没有办法。

甘茂话音刚落,御史大夫王绾也出言对答道:“楚王有一子,名启,其母乃先昭襄王之女,颇善大昭。可以请入昭,结两国友好。”

扶苏眉头一跳,熊启到底还是来了。这位熊启历史上是质子熊元的儿子,出生在秦国,后被封为昌平君,秦国相国。后来在秦国伐楚的时候谋反逃窜回楚,后被项燕立为楚王。

说起来这个熊启算是扶苏的表哥,他的入昭,想必会让母亲很高兴。

始皇帝称善,其余细节自有少府等人下去商议,不必在大朝会上详细讨论。

接下来李斯汇报了去年一年国库所得的税收与支出,税收来源很复杂,有马匹、盐铁、茅草、粮食等等,听得扶苏两眼发昏。

战国时期商品贸易还很不发达,大多数的交易依然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层面,如今小农经济在魏国李悝变法之后初见雏形,井田制崩塌,自耕农阶级逐渐兴起。

然而如今国家铸币能力有限,因为铸币价值必须要与自身含铜量挂钩,因此铜矿的开采量会极大限制货币数量。更何况战国时期的铜矿不但要用来铸币,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因为虽然春秋时代就开始有了最早的冶铁工艺出现,然而战国时期的武器大多还是青铜器。虽然列国,尤其是昭国,铁质的武器甲胄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更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距离铁器在军中的大规模装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甚至考古发现,一直到了汉代,还有很大一部分军队使用青铜装备。直到东汉时期,铁器才能完全取代青铜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税收就不可能以货币形式缴纳了,因此各家各户缴纳税务的方式五花八门。

蜀中盛产丝绸,就以丝绢或者干脆以生丝交税,因为丝绢在此时是正儿八经的流通货币。

大家经常可以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有赏人多少匹布的说法,这可不是皇帝苛待功臣。实际上比起沉重而难以携带的铸币或者金饼,人们更乐于接受轻便贵重的丝绸作为赏赐。

李斯讲完之后,自有上计吏再详细说明税收明细,以及比起去年来有哪些变化,近十年又有什么变动趋势。这是活脱脱一堂战国经济学讲座啊。

始皇帝听得专心致志,扶苏却有些打瞌睡,虽然提示自己这些也是自己必须了解的,仍然止不住得犯困。看来自己还真不是勤政皇帝的料啊……

上计吏讲完,殿上众人都面露喜色,尤其是王翦领衔的各位将军们更是十分开心。显然是去年的收入颇丰,为接下来的用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文武之分并不鲜明,官员们更像是如古罗马王政时期或者帝政初期的公务员那样文武双全,文武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十分频繁。完全不用担心武将们不通文墨,听不懂文臣们说的话都是什么意思。

此时的人才讲究的都是出将入相。比如之前提过的李悝,不但在各国中率先变法,助魏国称霸,更与吴起一起,向西攻占了如今魏王心心念念的河西之地,设西河郡。

再比如写下《吴子兵法》而名流千古的吴起。

吴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年杯酒意气长 最新章节第三十七章 大朝会,网址:https://wap.at55.net/166/166899/38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