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七零章 彭城军议(2/4)

军之后,赵王并未将李牧、庞煖等大将闲置下来,而是兵分两路,令两人各领大军,分别攻袭当日被义渠所裹挟,参与攻赵中的林胡和楼烦两国。

在一部分投靠了赵国,另一部分又投向昭国而举家迁徙到长城之内后,林胡已经名存实亡,在庞煖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已有了投降之意。

楼烦方面,同样因为李牧的存在,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楼烦驱逐到了更北的匈奴地界,分别为匈奴各部所吸收。

自春秋建国以来已屹立在中原北境数百年的楼烦国,就此消散在茫茫草原之上。

虽是北方不过是对戎狄作战,但毕竟有着灭国的功业,赵括等年轻将领自然也不甘被前辈们落后太多。

赵国将领对功业十分渴望,并不意味着魏人就会稍有懈怠。

相比于赵国能够凭借对北方戎狄作战来扩张势力,身居中原腹地的魏国茫然四顾,却发现四面的邻居都是自己惹不起的。

北边的赵国号称西昭之下战力第一,当然是惹不起的存在。

西边的昭国就更不必提了,两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就一直是此消彼长的格局,魏国落到如今的境地,大部分都是拜这个老邻居所赐。

东边的齐国虽然是新君继位,但凭借在伐燕之中的表现,齐军已经被视为能够与赵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强军了。

而且因为远离大昭,又没有在与对楚国的战争中消耗太多,各国恍然间才发觉,齐国竟不知何时拥有了不弱的军力。

割土于楚,本被视为齐王的懦弱表现,然而事到如今,原本割让的土地早已被齐王建凭借此次列国伐楚而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归,一来一去之间,齐国竟是没有花费多少,就平白将燕国几乎整个吞入腹中,国力大胜。

对外连战告捷扩土千里,对内除去权相整顿吏治,齐王建在国中的地位从原本因为接连的远征失败而降到冰点的威望,一时间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

赵、魏、齐三国的新君,竟都是令国中振奋的局面。

相对而言,继位最久,年龄却最小的齐王建反而是最令人期待的。

于是四面看了一圈,若不能在此次伐楚之战中趁机攫取足够的利益,伐楚之事一国,魏国接下来的局面几乎就是当日韩国的重现。

因此相比于只是渴望战功的赵国将领,魏国将领更是有着为国家生存而战的心思,对于伐楚的热情更为高涨。

自然而然,当扶苏让所有人“畅所欲言”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对准了代表两军的两位。

魏国的龙阳君,还有赵国的赵括。

原本以为不过是扶苏的托词,如今看着情况,却真的有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意思,这令赵括稍有吃惊。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虽然不知道扶苏究竟是何等打算,但既然要说,那赵括说就罢了。

“此战可胜,齐王的帮助不可忽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括以为,我军也当东向,一方面将楚国北境清扫干净,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齐王方面。”

此言一出,赵国方面自然都点头称是,魏国方面却不同意了。

话音刚落,龙阳君便出言反对,“诸位不要忘了,伐楚之战的目的是在于为楚王正位。如今项燕新败,楚国北疆防守薄弱,正是兵临寿春的大好时机,怎能引兵东顾,白白错失良机呢?”

扶苏与樗里偲又对视而笑,心道果然如此。

因为隔了个魏国在,得到的土地也不过是飞地而已,而且赵国扩张的重点一直是在东边和北边,因此对灭楚的兴趣并不太大。

赵国之所以要参与伐楚,瓜分楚国土地人口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是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以及更重要的是,不能让齐魏,尤其是齐国在此战中获利太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年杯酒意气长 最新章节第二七零章 彭城军议,网址:https://wap.at55.net/166/166899/280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