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中元(2/3)

见她了,谁还会去触霉头。顾漪和顾汐倒来和锦朝了几句话,宋姨娘这下才是真的不能翻身了,她们倒是为长姐高兴。

顾锦朝请她们吃过了午饭。徐妈妈带着几个婆子来见她:“……是原先服侍过夫人的,看着宋姨娘最方便。”

顾锦朝一一看过了,三个婆子都十分的沉稳。她嘱咐这三位婆子看好宋妙华,宋妙华是真疯还是装疯,没人知道,但她要是能这样一直‘装’下去。那对她来就无所谓了。

徐妈妈和锦朝顾澜:“……她向老爷请了命,也在自己院子供了菩萨,如今也不爱出门,整日练字抄经书,或者做女红针黹的。十分安静。”顾澜还是不能去见宋姨娘,她倒索性关起门来休养生息了。

锦朝点头示意她知道了,一会儿李管事过来找顾锦朝,顾德昭要和她商量顾锦荣进学的事。

他如今在服孝,不能去七方胡同读书。

顾德昭还找了顾锦荣过来,问他的意思,又:“……不如请了西席过来授课业。你毕竟三年后就要参加乡试了,读书的事也马虎不得。”

顾锦荣回道:“儿子也知道,只是儿子觉得西席也不好找。学问好的不一定授课就好,授课好的,也多半是国子监的先生或是翰林出生……”也不会过来单独给他授课。

顾锦朝在旁听了,就和顾德昭:“……我听余家的族学很好,上次北直隶的春闱,他们还出了两个举人。何不让荣哥儿去余家的族学。余家也在四里胡同,每日都能往来,也不算是不守制了。”

顾锦朝记得余家的事,还是因为在几个月后的官场动荡中,他们是难得一个完全保住自己的大家族。倒不如现在把关系混熟点,日后总是有好处的。

余家老太爷原先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给太祖皇帝当过老师,因此荫蔽了子孙,老太爷的几个儿子虽官位不高,但在翰林的名声都不错,家里的规矩更是守得滴水不漏。几个孙辈也都是成器的,没有永阳伯三公子那样名声不好的后辈。

他们和余家逢年过节也来往些,邻里和睦。只要是顾德昭提出来,余家老太爷也不会什么,书香世家自然有自己的豁达。

这样想来,顾锦荣去余家的族学倒是不错。只是怕要他亲自走一趟去。

顾德昭听了想了许久,第二日提了茶叶和荔枝圆眼果粘去拜访余家老太爷,把顾锦荣读书的事暂定下来,下一月锦荣就可以去余家的族学了。余家太老爷还特地送了顾锦荣几本名帖,要他多看看。

几日之后徐妈妈来跟锦朝:“……宋姨娘如今是完全的认不得人,还时常发疯,闹着要孩子。婆子也看不出什么端倪,估计是真的疯了。”

锦朝听了也去临烟榭看过,产完半个月,她们给宋姨娘吃的药渐渐停下来,她的脸色才好不容易好点。只是抱着怀里的迎枕不肯撒手,叫她的迎枕做‘秀哥儿’。亲密地和她的秀哥儿话。

如果她的疯癫是装出来的,那也实在可怕了。

服侍的窦婆子:“姨娘给那孩取的汝名,就叫秀哥儿……她抱着的那个迎枕,谁都不准碰。如今姨娘还在月子里,应该好生养着,偏偏奴婢要给她擦身、喂饭,她都不让,谁靠近都要惧怕……”

宋姨娘还在月子里,等再过半个月,她就要搬去听涛阁了。

锦朝淡淡地道:“由她去吧。”她留宋姨娘性命,还派了婆子照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顾锦朝回了清桐院,从此就不踏进临烟榭了。

宋姨娘产是六月末,又很快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

家中有新丧。按理是要上新坟、祭祖的,道观里还要做盛大的祈福道场,超度亡灵。中元节前几日,适安县就开始卖冥器,卖荷叶灯,卖油饼馅饼汝饼丰糕的。如今这些事都是徐妈妈操持,派人早早去买了楮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良陈美锦(全本+番外) 最新章节第九十七章:中元,网址:https://wap.at55.net/136/136603/97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