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管家婆(2/3)

分,一个杂役才进了屋子,帮毕德胜点灯,他这才发觉,已经到了晚上,起身伸了伸手脚,只觉得腰酸背痛,心里想起高升,要是这小子在,免不得早就进来提醒,笑了笑,挥手让杂役不用点了,出了签押房见毕尽忠在门口候着,叫上他就返回后院,偌大的县衙,一路上都见不到几个人,才觉得冷清的很。

卓正堂是毕德胜的居所,取个堂号也是一种雅趣,他也懒得考究,随口就起了这个名字,此时候在门口的丫鬟见了,赶紧叫厨子上菜饭,原先只有两位丫鬟,这时又多了几位,都是不久前母亲从泉州送来的,抱着什么心思,毕德胜自己也知道,只是他心里总觉得和这个时代的女人有代沟,心里不情愿。

忙里忙外的这位毕德胜记得,叫做香荷,十七八岁,就是前几日来的,之所以他有记忆,是因为这位香荷是母亲身边的亲近丫鬟,跟在身边怕有五六年了,本来就是母亲存了给毕德胜找暖床丫鬟准备的,碍于从前的毕德胜身体太差,医生说元阳不足,就一直没有放出来,现在毕德胜有了官身,身体也渐好,就放到了毕德胜身边。

香荷入了内宅,也有觉悟,担任起了内宅管家的职务,把后堂收拾的齐整,那些小厮丫鬟都被调教的规矩了不少,往日还没今日这么主动,明显是理顺了。

毕德胜坐到餐桌前招呼毕尽忠一起,毕尽忠也习惯了和毕德胜一起吃饭,顺势就要坐下,可看到香荷的眼神,赶紧直起了身子“少爷你吃吧,我已经吃过了,小的在门外候着,有什么事情少爷你吩咐”说完就灰溜溜的出了屋子。

毕德胜看了一眼香荷,心里嘀咕,难不成这家里就有了管家婆子,没等细想,一溜小厮端着餐盒进了屋子,香荷先帮毕德胜倒了杯茶水,又取来暖毛巾,干毛巾,小铜盆,毕德胜漱了漱口,吐在铜盆里,用湿毛巾擦了擦脸,又取来干毛巾抹了一把,一套流程做完,香荷把手里的家私交到另一位丫鬟手中,这才开始布菜。

当先的是一盘水煮菱角,乃是当季的小吃,最能清除燥气,新鲜菱角配上翠绿香菜别有一番风味。

紧跟着是一道鸳鸯炙,这道菜用公鸡和母鸡各一只放在一起烧烤,放入酒、酱、盐等作料,熟后再放花椒、红糖,吃起来味道独特,这可是流行于宋代的佳肴,算起来也是毕家的私房菜,毕德胜一见,就知道怕是连家里的厨子也跟来了。

稍后又是一道杏酱香豕头,这菜流行于晋唐,是古代四川最流行的食物,用蒟酱、红糖、花椒等拌匀,敷在猪头上蒸,然后把骨头剔出来,色香味俱佳,就连苏东坡都吃过这道菜,并记录在他的《仇池笔记》当中。

三菜一上,又是一盆清水牡蛎,表面浮着几段葱花,汤头清澈得很,要不是里面放着牡蛎,还以为就是一盆泉水,极其清澈的那种。

“少爷请用饭”。

毕德胜正看得流口水,耳边传来香荷的声音,一碗饭已经放在面前,打眼一看,这米饭和平日也不同,从前吃的也算上乘珍珠白,可今日里的米饭,在碗里泛着暗红,粒粒饱满。

“这是什么米,莫不是兑了东西”毕德胜吃了一小口,软度适中,到嘴里就冒出一股香气。

香荷抿嘴一笑:“这是老夫人叫下面人带过来的,她听说雷州瘴气太重,少爷你身体又不好,就寻人问过,都说这胭脂米养人,就使人买了,只是这米出产极少,求了不少人,才买到五十斤,家里留了五六斤,其他的都让奴婢带了过来”。

香荷见毕德胜吃的开心,又布了一碗牡蛎汤,递到毕德胜面前,接着说道:

“这米还有典故,大家都叫做康熙胭脂米,传说康熙爷南巡时,策马郊外巡游,突见万项稻田中一片与它外不同,株高早熟,穗红有芒,掐下几粒,搓去薄如蝉翼的稻壳,泽如胭脂的稻米发出沁人清香。康熙爷旋即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霸清 最新章节第七十七章 管家婆,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797/83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