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皇后薨逝】(1/2)

<>洪武十四年的北征,明军取得大胜、燕王立下奇功,捷报传至京师,洪武皇帝大喜过望,加燕王护卫两千,恩赐金银无数。就连燕王府原先的几个贴身护卫,也都因此一战封了官爵。如邱福被封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朱能被封为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柳升则官复原职、仍为北平都指挥同知,不一而足,却都掌了兵权。

北征主帅、征虏大将军徐达则因爵位至顶,洪武皇帝无法加官进爵,只得特赐昔年为吴王时的旧邸与之,又命有司于旧邸前治甲第,赐其坊名曰“大功坊”。这其实虽没有得王爵,却已经得了王的恩宠。

虽如此,徐达却一再推辞,并上奏称北征军人数太众,耗粮甚巨,如今战事已毕,不宜继续驻大军于北平,云云。

这其实正是洪武皇帝得了捷报后日日耽心、却不便提及的事儿。一来是因为北元初败,皇帝远在京师,不了解边境局势,不宜擅自撤军;二来嘛,战事初胜立刻就将兵士遣至他处,也容易寒了军心。

如今这事却由军威最高的徐达主动提了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也说明北边局势已在掌控之下,因而洪武皇帝将徐达章奏印以邸报,大肆分发天下。这其实是将这么一件并不讨好的事儿,推给了主动要来背祸的徐达。洪武皇帝还在邸报后亲笔谕示曰“魏国公乃我大明沙场第一人,可与古之良将媲美,立下如斯功劳,恩赐之以吴王旧邸,乃是朕之荣宠,不可推脱。至于军马耗资巨大之言,实是老成谋国之见。然朕细思之下,却觉天下尚未大安,贼心亦未死也,用兵之事万不可轻废。”

至此,皇帝是将恩宠告之天下了,若是徐达再要推脱,那就有忤逆之嫌了。在此之上,朱元璋却顺着徐达的奏章给予了驳斥,又十足地招揽了军心。这种帝王心术,徐达这位沙场上的厮杀汉子,却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而才抛出这么一个题目,跟皇帝一起唱了这一出心照不宣的双簧。

洪武皇帝的谕旨却还没完,又转了话锋,言:“如今天下初定,百姓生计凋零,民生一事乃是国本,关乎大明基业,亦不可不勉力而为。用兵与民生,乃国之根本,不敢轻言废除。为今之计,朕决意由颍川侯傅友德领原南征十万军马南下大理,会合蓝玉,务求将西凉、云南叛军一举而歼。原南征主将沐英征战边疆多年,劳苦功高,准予回京,慰朕思念之情。原北征将士仍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统领,务求于燕山、北平一带扫除元逆,构筑长城防务工事,使敌不敢轻进。其余有功人等,皆有封赏。魏国公可会同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颍川侯傅友德于北平阅兵,犒赏三军,威慑群匪,宣朕之仁德!”

至此一番旨意方才毕了,诸将自得奉旨行事。洪武十四年十月,北征大军在通州举行了极盛大的阅军。

皇帝的旨意里并没有提及燕王朱棣是否参加阅兵事,可参加北征的兵士、裨将、主将,谁不知道这次战役的胜负之手全赖这位皇子啊?正是因为他将五万军马分成了十队骑兵,才将兵力最盛的纳哈怵二十万人马冲得七零八落,这才有了最后的大胜。又有谁不知道正是这位年轻的燕王,带着骑兵闪电一样直入北元的腹地,生擒了北元知院李宣的两万部众,几万人马竟然如魔鬼一样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肆意在北元的地盘来回穿插,视敌军于无物。

有这样的一位王爷与自己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北征的将士无不觉得荣光。因而当燕王出现在阅兵场上时,数十万军士激动得无不举刀挥枪呐喊,一时间通州的点将台下山呼海啸,俨然已经盖过了魏国公徐达的风头。

徐达却并不在意,反而从心底里欢喜。因为朱棣在北平的威望,终于无人可以撼动了,此时的他,才是真正的燕王,才是真正的北平之主。只是这些心思却不能表露,徐达只是不动声色地陪着汤和等人检阅了军队,宣读了皇帝谕旨。送别了傅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燕王朱棣 最新章节第二十二章 【皇后薨逝】,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467/171.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