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九章 【升帐点将】(1/2)

<>就在众人商议用兵过后没几天,应天府的加急快报就送到了北征大营——“南边战事已定,由西平侯沐英领原南征军十万赴北平府,统归魏国公、征虏大将军徐达节制。魏国公徐达自少年时即追随朕之左右,建功无数,今更乃是朕之股肱,朝廷之柱石。朕料魏国公定能不负朕望,解大明北境边患于一役,朕于京师翘首以盼魏国公凯旋。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颍川侯傅友德,及北平、燕山诸守均由魏国公节制,北境军事由魏国公一人独断,不必奏朕。若有胆敢不尊军令者,无论何人,魏国公可依军法行事即可,亦不必奏朕!”

又过了几日,这份将数十万大军生杀大权、将皇帝无疑的信任给予魏国公徐达一人的昭旨就见诸邸报,分发天下十三行省各有司衙门,天下为之骇然,朝臣无不啧啧称羡。

若说天下还有一人为之惴惴不安的话,那便是魏国公徐达了。徐达太了解这位洪武皇帝的性子了。皇帝越是将权力给你,越是将对你的信任昭告天下,徐达就越是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一连三日,徐达都没有买出大营一步,只是对着昭旨揣摩了一遍又一遍,方提笔写了一篇叩谢天恩的万言回折。回折除了叩谢天恩之外,还有三层意思。

一是将北边局势,自己与燕王朱棣、信国公汤和、颍川侯傅友德商议定了的用兵方略详详细细、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陈奏给了皇帝。其实当徐达看到洪武皇帝旨意中“北境军士由魏国公一人独断,不必奏朕”时,徐达就明白,这用兵的方略是肯定得奏报给皇帝的,不仅要奏,更要一五一十、自己是如何想、如何应对,都要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徐达跟了皇帝大半辈子,太了解皇帝的心思了,也将如今朝堂上的局势看得太透彻,否则他在应天时就不会天天躲在莫愁湖读书钓鱼了。皇帝朱元璋这次会重新启用他这位功高震主的第一功臣,一是为了要他将北边军事教给为大明驻守北边门户的燕王朱棣,二是期望趁自己还在世,弹压得住,派出战神徐达来一举平了残元,将大明的边患除得干干净净,到时候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除掉握着兵权、掌着军威的功高武将,为柔弱的太子铺好登基之路。

徐达回折的第二层意思则详细地陈述了前番燕王朱棣夜袭灰山、射伤朵儿不花,破了元兵要联合高丽、女真、流寇图谋山海关的诡计,从而重新占据了辽阳要地。又详细地将火真道长如何于万军丛中救了燕王,如今又是如何地走投无路却仍然暗中潜入燕山为北征大军刺探军情,这些从朱棣口中听说的、有的没的事情一一奏了上去。临了请旨招安火真等一干山匪为朝廷所用。

这确是直指了皇帝的痒处。说白了,洪武皇帝朱元璋当年落魄不堪时,有什么事儿没干过啊?早年被元朝逼得走投无路,也曾路边乞讨,也曾落发为僧,而那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事,其实也没少干。这些隐情,徐达比谁都清楚。如今就是这么一个当年流落街头的人执掌了天下,又岂会太过为难山匪呢?何况,火真这么一干山匪不仅救过他的儿子,如今蒙受冤屈却无怨无悔,仍是帮着朝廷刺探军情。大明有这样的人,不正说明他这个皇帝得了民心么?

徐达回折的第三层意思则是以北平、燕山战事为重,请调回在秦晋之地的惯战老将陈珪、房胜、李彬、华云龙等人。

这么三层意思搅合在一起呈了上去,其实极合了皇帝的脾性,因而回折很快就得了皇帝的批复,均予准奏。另有一番抚慰之外,火真道长也被皇帝特旨封为了燕山千户,划归徐达节制。

到了六月份,天气渐暖,燕山深处藏着的冰窟窿也都解了冻。带着十万援军的西平侯沐英,原本调到秦晋之地的李彬、陈珪、华云龙、房胜等人,以及纠集了三千流寇的火真道长,也都聚集到了北平城东的牛栏山中军大营,听候徐达的调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燕王朱棣 最新章节第十九章 【升帐点将】,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467/168.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