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夺情(1/2)

长春宫,两宫皇太后正在传膳。¢£,

慈禧一边儿慢慢吃着,一边儿翻看着折子。

这是常有的事儿,两宫皇太后在一块儿传膳的时候,慈禧都要看折,为的是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可以马上和慈安商量;有些折子,婉转蕴藉,用典晦涩,慈安也要靠慈禧仔细譬解,才干明确是什么意思。

“咱们那两个女儿,嫁了过往,婚后的情况,看起来,倒是夫妻和谐。”慈安的语气,听起来十分欣慰。

顿了一顿,又用探听的口吻说道:“丽妞儿那边儿,看着她和她额娘的神情样子容貌,我估计着大约不假——敦妞儿那边儿,你估计着,实情到底如何呢?”

“也还好吧。”慈禧微微一笑,“没闻声她抱怨过什么。”

“那就好。”

慈禧心中暗笑:姓关的小子,算你知趣。

自得之余,心中也隐隐泛起了一股奥妙的酸意。

她又打开了一份折子,一眼扫过,立即顾不上两个公主的事情了。

“这可麻烦了!”慈禧放下筷子,皱起了眉头。

膳桌对面的慈安,小吓了一跳:“什么事儿啊?”

慈禧合上折子,推了给她:“你看看,翁同龢报丁忧了。”

“啊?翁老太太殁了?”慈安一边说,一边打开了折子,同时,头脑中转着动机:何以说翁同龢报丁忧是“麻烦”呢?

没看两行,明确了:“哟,是麻烦!他要回籍守制三年!弘德殿的差使就得搁下了……这。天子的作业……怎么办?”

“不是三年。是二十七个月。”慈禧做了纠正。然后摇了摇头,“不过,两年又三个月,一样是麻烦!”

父母之丧,谓之“丁忧”,按照礼法,子女须素服持丧三年,期间不行婚嫁之事。不与吉庆之典,居官者离职回籍守庐,谓之“守制”。

不过,实际履行起来,父母逝世一年之后,即第十三个月,行小祥之祭;逝世两年之后,即第二十五个月,行大祥之祭;隔一个月,即第二十七个月行禫祭。即“除服之祭”,孝子女脱往素服。意味着“守制”结束。所以,慈禧说是“二十七个月”。

翁同龢假如离京回籍,小天子的正经师傅,就只剩下倭仁一位了。小天子的作业,非常沉重,一个师傅是照顾不过来的,不及时因应,学业必定会大受影响,这就是慈禧说的“麻烦”。

当然,还有一个关卓凡,不过,这位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弘德殿的差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两宫皇太后早就不把他当做“正经师傅”了。再说,就算关卓凡别的事儿都不干了,只办弘德殿一桩差使,他是教“洋务、兵事”的,正经的诗书,他教不了,无论如何,替换不了翁同龢。

前一段时间,翁老太太病危,翁同龢就请过一次长假,回籍侍疾。当时,小天子漠不关心,荣安公主问起来,小天子连翁师傅为什么请长假,都搞不明确,惹得做姐姐的大为不满。

那个时候,徐桐还在,翁同龢请假,对小天子的作业的影响,还不太大,现在可是不同了。

不过,翁同龢那一次回籍侍疾,本是“孝感格天”,却被老母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跑回来干什么?给我送终么?我可还没逝世!你是盼着我早一点儿“上路”么?连弘德殿的差使都撂下了!皇上你都不管了,你还算是皇上的师傅?你还算是一个臣子?!

翁同龢狗血淋头,只好含泪叩别母亲,回京“移孝为忠”往了,在故乡拢共也没有呆上几天。

翁老太太见到二儿子,心坎实在是欣喜异常的,她自知不久于人世,弃世前能够见到龢儿一面,可谓无憾,但是,她不能不把儿子骂回往。

她是为了正在甘肃啃沙子的大儿子翁同书。

咸丰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四十五章 夺情,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989.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