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击(1/3)

_();“拼刺”,就是拼刺刀了。

从美国回来,关卓凡断定:这个时代的部队,并没有规范、同一的拼刺刀的技巧。想想也不奇怪,这是前膛枪向后膛枪转化的时代,连刺刀的安装地位都五花八门,况乎拼刺技巧乎?

前膛枪刺刀的安装地位,和后膛枪是不同的。

前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上方或两侧,后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下方。这是由于,前膛枪从枪口填药装弹,弹药塞进枪管后,必须用长长的通条杵实了——枪管下方的地位是来插通条的,刺刀只能呆在枪管上方或旁边。而后膛枪,由于由后膛装填弹药,用不着通条了,枪口下方的地位才腾给了刺刀。

拼刺是一个由后而前、自然上挑的动作,刺刀安装在枪口上方和两侧,并分歧适拼刺动作的发力。在历史上,由于壮大的惯性,后膛枪涌现多年之后,刺刀才完整转到枪口下方。因此,完善的拼刺技巧,直到一战之后,才真正形成。

本时空,这套玩意,要整整提前五十年面世喽。

轩军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支全后膛枪部队之一——另外一支是普鲁士部队。而普鲁士一完成产业革命,部队就走上了火力至上的“重金属”道路,直到希特勒挂掉了,德**队也没有真正器重过拼刺刀这回事。

真把拼刺刀玩出花样来的,是俄罗斯、日本这类穷逼,尤其是日本——产业能力有限,没那么多钢铁炸药可砸,不得不在冷兵器高低工夫斗鱼之顶级主播();。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更加是穷逼一枚,所以,关卓凡要大力发展拼刺技巧。

这个时代的战斗,火力投送的间隔和密度,都还有限。因此,拼刺刀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甚至扮演着“最后一击”的角色。很多战斗,哪怕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了,但未定以白刃。亦不能言最后之成功。

两次鸦片战斗,很多时候,英、法部队,攻进中**队的阵地、炮台之后,都是靠刺刀。驱散和消灭顽抗的守军。农业社会的部队,最爱理想“洋夷徒恃火器之利,不善搏斗,若短兵相接,吾必痛灭之”,等到真的和受过严格练习的近现代部队的刺刀碰上了,才知道自个的长矛大刀电影根本不好用,要么被人家一个个捅倒。要么一哄而散。

关卓凡认为,近现代部队拼刺刀的突刺动作,是人类自有战斗以来。在平坦地面上,步兵一对一搏斗战中,最有效率和杀伤力的动作——没有之一;步枪加刺刀的长度,亦是这种搏斗战中,长器械最合适的长度。更长或更短,都会影响威力的施展。

就人类遭遇攻击的响应时间而言。成功闪避或挡格一个标准的突刺动作,概率是很低的。所以。一个完整到位的突刺动作,足以干掉任何一个对手。包含所谓的“武林高手”。这真正叫做“一击即中”,“一招制敌”。

按照爵帅的请求,轩军高低,除了苦练“突刺”动作,还创制了“三人小组”拼刺技巧,具体如下:

一旦开端白刃相交,士兵们立即三三成组。一个“三人小组”,两人在前,一人在后,成一个倒“品”字形。前面的两个士兵,负责包围向前;后面的士兵,重要负责防守,掩护小组的两翼和后方。当然,需要的时候,后面的士兵也可忽然插上,出其不意,给予前面的敌人致命一击。

这个“阵势”,灵感来自关卓凡的偶像——戚继光的“鸳鸯阵”,也参考了原时空二战早期的日本鬼子的玩法。有意思的是,这个战术的第一次大规模施为,亦是用在日本鬼子头上——长州征伐,小郡城木渎谷之战,轩军就是靠拼刺刀,把大村益次郎苦心集结起来的攻击部队,压回了木渎谷内。

事实证实,在这种搏斗战中,敌我数目基础对等的情况下,轩军的突刺和“三人小组”战术,占领压倒性的上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击,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695.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