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阳光灿烂,周道如砥(1/2)

第二天起驾之前,关卓凡赶回了桃源沽村。

过来请安的时候,慈禧看见了关卓凡眼底的血丝。想来他是连夜往返,未曾安寝,不由微微地激动,心坎深处,甚至隐隐涌起了“心疼”的感到。

北风虽冽,气象晴好,队伍按时出发。看看车马人物在地上的投影,应当是朝着东南方向行进。

愈走人烟愈少,但奇怪的是,路却愈来愈广阔、平坦。走了将近一个时辰,銮驾拐上了一条玄色的大路——这条路,可就有意思了!

这条路,用一种玄色的碎末展就,夯压得极为紧密硬朗,不晓得是种什么物事?路面上用白漆画线,是非不一,其中还有箭头外形的记号,又不晓得是做什么用处的?

车子走在上面,竟几乎感到不到任何的颠簸震动。车轮辚辚,又轻又快,有如御风。一平如砥,不要说一路上的“官道”瞠乎其后;就是紫禁城内,全用条石展地的“天街”,也比不了!

这条路,广阔笔挺,圣母皇太后所乘的车驾,四辆并排而行,绰绰有余。

真正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啊。

慈禧还注意到,道路两旁,除了栽种树木之外,还挖有一条明渠,只是上面盖着盖子,盖上有孔。御姐认真地想了想,明确了:这是排水用的。

御姐固然不懂近现代工程,但天资聪颖,直觉告诉她:这条路,可不得了!

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煤渣公路,也是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公路。关卓凡打算中的线路是,南起青县马厂,北至塘沽新城,另向西北伸出一条支线,接进天津城。此时,工程尚未全部竣工,主线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二,支线完成了大约一半。

当时,欧美已经开端将沥青用于道路展设。不过,这个需要壮大的化产业的支撑,对于中国来说,尚力有未逮。金手指一时开不了那么大,咱们就先修煤渣公路吧。

这条路,对慈禧的冲击,超过了现下乘坐的“黄金马车”。

这架在英吉祥定制的车子,不说什么玻璃窗、煤气灯,也不说雕花镂纹、鎏金錾银,就说行车之时,何以如此轻灵安稳?咱们中国的车子,万万是做不到的!

这个问题,关卓凡已给圣母皇太后回过了:车辕加了“转向机构”,因此旋转进退如意;车身下面加了“簧片”,用以消震,因此车行安稳;还有,车轮外圈不是木制,而是用一种叫做“橡胶”的物事做的——这种物事,看似坚硬,实在是有弹性的,和地面的摩擦较小,因此行车之际,既快且稳。

御姐自然赞叹“好生奥妙”。但心坎深处,还是感到这个车子,到底是“奇技巧”一类,只好拿来“享用”,不见得能够派上什么更大的用处。因此,嘴巴上热烈热烈就过往了,固然身处车中,却并没有在心里将之摆到“更高的层面”上往。

但这条路不一样!

作为当国者——固然中国还是农业国,慈禧非常明确,道路的壮大通行能力意味着什么——不论对于国计民生,还是对于行军作战。懂得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什么近现代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知识。

之前,度过海河时的浮桥,已经给了慈禧隐隐的刺激——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行使在这条广阔、平坦、笔挺的玄色大道上,看着玻璃窗外的风景,慈禧微感昏眩。这不是由于“晕车”,而是一种愈来愈强烈的不真实之感,围绕左右。

这条路,似乎在通向一个新世界。

*

*

没过多久,路边涌现了第一个墩台。

这是一个岗哨:台上有一个凉亭,里边钉子似的杵着一个身着蓝色洋军装的兵,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洋枪,叉腿昂首而立。哨兵远远便见到了太后东巡的大队人马,待銮驾接近了,他双腿一并,左肩挎枪,右手抬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六十五章 阳光灿烂,周道如砥,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665.html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