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一次进攻(1/3)
关卓凡设计的堑壕防御系统,一般情况下,都是平行的三条。
第一条叫做“前敌堑壕”,平时只留视察哨,一旦“有事”,大部队从后方进进,是对敌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条叫做“转移堑壕”,假如敌人炮火过于激烈,为减少伤亡,“前敌堑壕”里的士兵可以暂时撤到这条堑壕内;假如“前敌堑壕”沦陷,这里就是第二道防线。
第三条叫“准备堑壕”,由于堑壕空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防守部队都塞进“前敌堑壕”,所以在战斗中,一部分部队在“准备堑壕”内待机,随时筹备声援“前敌堑壕”。
三条横向的主堑壕之间,用纵向的“交通堑壕”联通,士兵在三条堑壕之间的运动,全部通过“交通堑壕”。“交通堑壕”和主堑壕的交汇点,都修筑有坚固的工事,如同一个微型的堡垒。
“转移堑壕”的后部还有遮蔽所。遮蔽所深进地下数米,这是为戒备敌人的重炮用的,小仓城后勤基地的防御完整不存在这个需求,就没修遮蔽所。
在原时空,这套防御系统,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真正定型。经关卓凡之手,整整提前了五十年来到了世上。
所以,在本时空,关逸轩才是“近现代堑壕防御系统之父”。
小仓城基地地处前线,风险等级和“绿区”的长崎基地完整不同。小仓城基地完整按照“战区”标准进行防御系统的建设,工兵连的任务,除了基地本身——土墙内的建设外。重要就是修筑这套堑壕防御系统。当然了。守备营也得“在工兵连领导下”一起干活。
堑壕的长度、走向。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确保火力密度做最公道的散布,并且不留下任何射击逝世角。
小仓城基地砍光了土坡上的所有树木——这是为了不在射界中留下任何障碍物,对此,小莅原长行和小笠原忠干两个,心痛得不得了,可也不敢说什么。不过,这些树木一颗也没有糟践。全用于修筑基地和堑壕了。
长州藩知道中国人的“后勤基地”的具体地位,也知道“土坡上的树都被砍光了”,但却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壕沟”的情报。堑壕是在基地落成之后才开端修建的,从那个时候开端,基地四周就成了“军事禁区”。而轩军修堑壕,完整是工兵连和守备营自己动手,没有抓一个日本人的差。所以,小仓藩自己对此都不甚了了,更别说长州人了。
所以,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现在就只好皱眉头了。
皱眉头回皱眉头,对这个“后勤基地”的进攻必须尽快展开。高杉晋作不晓得自己手上还有几天时间,两天?三天?
长州藩部队在攻克大里和小仓城的战斗中,丧失非常有限,建制完整,士气高昂。
壕沟眼前的地势平缓,但宽度有限,一次不能投进太多兵力,不然挤在一起,既增长伤亡,也反而降低进攻效率。山县有朋将进攻部队分成四队,轮番不停歇攻击,不给中国人喘息之机,直到攻进这个基地为止。
第一队由福田侠平带领,第二队由时山直人带领,第三队由三浦梧楼带领,第四队由交野十郎带领。
这几个人和山县有朋一样,出身都很卑微。山县有朋足轻出身,福田侠同等人连足轻都不是,有的是小商贩之子,有的是农民之子,没有一个武士。高杉晋作改革制度,用人不问门第出身,他们迅速脱颖而出,正是最为热血锐气之时。
福田侠平带队出击了。
长州部队的进攻队形非常疏散,士兵和士兵之间,固然还不存在类似轩军“三三制”的配合,但已经基础没有“排队枪毙”的痕迹,这和还在应用密集冲锋队形的幕府部队,大相径庭。甚至比起他们的英国、法国的师傅们,长州部队的队形也要更疏散一些。
这固然是由于长州部队也设备了必定数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十三章 第一次进攻,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