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章 新年第一课(2/3)

不转了。”

又顿了一顿,说道:“所以,李广做边郡太守的时候,小打小闹,无往不利,匈奴人也怕他;等到当了将军,带领雄师作战,便打一仗、败一仗了。”

到了这儿,今天的“书”便算“讲”完了;但课程却只进行到一半。接下来,关卓凡要小天子自个儿复述方才“讲书”的内容。

这么做,是为了加深小天子的印象,练习小天子的表达能力;还有,你不把作业从头到尾“背出来”,回往了,两位御姐怎么晓得俺的“书”讲得好呀?

“背”是“背”,但不是“逝世记硬背”,而即是是“说故事”,所以小天子很有兴趣。开真个时候,磕磕巴巴,掉三拉四,关卓凡在旁,逐一提点,不断勉励。如此两三遍下来,从头到尾,基础流畅了。

看看时辰,已经到了午初,关卓凡发布“下学”。

小天子犹自不舍,看着图画,问道:“关师傅,这后面的几位将军,是什么人呀?”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嘛,下次讲书,臣慢慢儿说给皇上听。”

这是“下回分解”的意思,小天子心痒难搔,可没有方法,只好乖乖下学,由黄敬忠等太监前围后绕,送往长宫进午膳了。

关卓凡的第一次“讲学”,极其美满。

午膳的时候,没等两宫发问,小天子自己就滔滔不尽,把关师傅的作业,由头到尾,讲了一遍。

新师傅,特别是那位关师傅,讲书讲得好不好,当然是两宫皇太后非常关心的事情。但本来并未打算在午膳时候询问,由于小天子进午完膳,还有“国语”作业,不想叫他吃不好饭。

小天子主动“报告”,可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听他竹筒倒豆子般,理路明确,叙事明快,有些道理连慈禧都感到“茅塞顿开”,线人一新。

小天子这“背书”的“水准”,更是前所未有!

两宫又惊又喜。而且,小天子心心念念,已在挂着明天的作业,如此“上进”,也是头一遭。

两宫膳后议论,慈安感叹:“天子似乎变了一个人!这个关卓凡,会变戏法吗?”

慈禧心中自得,想到那班外官,啰烦琐嗦,心说看你们还怎样说嘴?

确实不太好说嘴了。

先从倭仁这儿,对关卓凡的印象,就大有改观。

李广的事例,听在倭仁耳朵里,认为关卓凡以此对天子“橘谏”:广心胸,守制度。

他对徐桐叹道:“‘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之行虽过,而民尤认为法’,天子行止,稍有逾矩,臣民即惶惑无以法则。关贝子以李广做譬喻,皇上年纪小,更轻易听得进往,算是苦心孤诣了!“

这个调调,和倭老先生板起脸来给天子说的种种大道理,异曲同工嘛。

还有,不论是蒙旗的倭仁,汉旗的徐桐,还是汉人翁同龢,都有一个概念:旗人亲贵“不读书”,“不读史”。可关卓凡显然不但“读”,读得还很透彻,深进而能浅出,某些见解,连倭、徐、翁几个,也未必就能生发得出来。

此人年少而立奇功、得大名、享厚爵,实非幸致!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当了大半年的“旁听生”,今天是第一次把“作业”听了进往。他生好武,李广的事情很对他的脾胃。之前,他一直认为李广“数奇”,运气不好,没想到这位名动于后代的“飞将军”,竟是个“没本事”的?

下了学,醇王还发了半天的愣。

实在,李广的“没本事”,还不止于此。他的部队,战斗筹备、后勤保障,也是一塌糊涂。不过,一堂课要有一堂课的重点,贪多嚼不烂。关卓凡想着,其他的“点”,也要用得其所,现在先放一放,以后再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八十章 新年第一课,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482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