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赎买和底线(2/3)
?
在君臣对奏的时候,关卓凡算的那些帐,自认为**不离十。事实上,假如三百五十万两真的够用的话,即便全由国家财政支出,也是可以遭遇的,只是名声不大好听罢了。
所以,还是一百万两好了。
“余数由美国人报效”,只是关卓凡的一个幌子。两百五十万两银子,又不是一次性拿出来,哪儿匀不出这笔钱啊?
左宗棠打一年仗,就花三百五十万两。而且,和原时空不同的是,陕西已经为关卓凡平定,左宗棠一出兵就可以进军甘肃。平定全回之乱,费时必定比原时空少,估计能比原时空省下近千万两银子呢。
实在不行,这笔“余数”,俺自己掏腰包好了。存在美国的银子,溯本追源,也是美国国民奉献的,说是“美国人报效”,也不错吧?
问题是,三百五十万两银子,真的够用吗?
原时空,醇王修这个颐和园,后代的学者们,可是算出了“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的天文数字啊。
对于这个“研究成果”,关卓凡以一个历史系研究生的身份,表现猜忌。
先不说算多了算少了——修颐和园,由于资金起源不好见光,所以账目极其粗疏,很多明细都刻意烧毁了。不晓得这个“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是怎么算出来的?
不过,关卓凡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这个数字。
假如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就太可怕了。
高宗修清漪园,包含挖昆明湖、造万寿山在内,才花了四百八十万两;你不用挖湖造山,修个规模只有清漪园三分之二大小的颐和园,要花五倍的钱?
事实上,颐和园的建筑,不论是质量还是面积,都比不上清漪园。
为什么?还不是钱不够用?
多花了五倍的钱还不够用?
前文已经说过了,通货膨胀没那么可怕,银价还在上涨。
假如真花了“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惊人的贪污、糟践、低效率。
脸上身上,抹了几块洋务运动的红药水;但这个国家的里子,比起乾隆时代,实在要烂得多了,朽败不堪,药石罔效。
由于没有确实记载,不论哪种结论,关卓凡都只好存疑。
不过,有一点是断定的:原时空修颐和园,没有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在原时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几乎已成的论,连颐和园的讲解词都这么说。
真正冤枉啊。
颐和园确实和清末的海军产生了关联,但不是和北洋海军,而是和海军衙门。
这两者的差别,大致相当于北海舰队之于海军司令部。
海军衙门的头是醇王,他弄了一个无比奇葩的“水师内学堂”——学员是满洲子弟,练习地点是——你再也想不到的——昆明湖。
就是说,他要在一个人工湖里面,练近代海军。
醇王的原意,是不甘心海军为李鸿章等汉员一手把持;于是,就像他当年练神机营一般,弄了一个更不伦不类的“水师内学堂”出来。
在原时空,关卓凡第一次接触到这段史实时,真感到吐槽无力;本时空和醇王来往多了,感到,唉,不奇怪。
从这个“水师内学堂”身上,醇王生发出一条为修建颐和园筹集资金的门路:在昆明湖里办“操典”,请皇太后和皇上过来阅兵。呃,阅兵要花钱;皇太后、皇上驻跸之地,也不能太简陋了,得稍稍修缮一下——各省督抚,看着给一点?
督抚们心领神会,踊跃捐输。醇王化缘成功,得手二百六十万两银子。
这就是所谓“挪用海军军费”。
那个时候的慈禧,已经开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六十五章 赎买和底线,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46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