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顾问委员会(1/3)
当然,“恩俸”的数字,并非完整比照俸银。关卓凡的想法是,金字塔上部的稍少一点,金字塔下部的稍多一点,就是说,把大家的间隔拉得稍近一点。
至于闲散宗室,人数宏大,但真正过不下往日子的,毕竟是少数。补贴也好,贷款也罢,实际支出不会太多,而且,必定是“严格审查”的。
闲散宗室也有相当的影响舆论的能力,但并不直接控制话语权。对于这部分宗室,重要是邀买名声。
“奉恩基金”的发放,是有必定的弹性和条件的。比如,每个月发放“恩俸”的数目不是恒定的,“基金”收进多就多发,“基金”收进少就少发,“基金”没收进了,就可以暂时停下来。
某宗室假如受到朝廷的处分,也是可以“停俸”的。
和“双俸”一样,“奉恩基金”的“恩俸”,也可以不要。比如,某宗室假如反对新政,就有人会问一问你,要不要“辞了这个恩惠”?
所以,支撑还是不支撑“新政”,大伙儿看着办吧。
假如每年花个一百几十万两银子,就能买个耳根清净,就能避开改革的种种阻力,值不值呢?
国家每年虚掷在“将养八旗”上面,要两千万两;即便省下一半,也是一千万两。
上海关的关税,一年超过一千万两,一百多万,不过上海关年进的一个零头。
所以,太值了。
实际上当然不会那么美好。最有能力影响政策和人事的宗室,比如恭王和几个铁帽子王。并不见得在乎这点钱。不会为了这点银子转变自己的基础政策取向。
可有人在乎。在乎的人数还不会是少数。对于一些低阶爵位的宗室,一年多个几百两银子,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反对新政,就是反对他们的荷包。在上位者,不能不虑及“民意”啊。
还有,也不见得不能用经济手段,对宗室里面的几个大头子施加本质性影响,无非在哪个工矿里面给一点干股就是了。
这样。“新政”和旧统治阶层必定程度上就绑在了一起。
当然,最大的“赎买”对象,实在还是紫禁城里的那两位御姐。这个,关卓凡已经成竹在胸,另做打算了。
这是旗人的“上层”,至于拿来开刀的旗人“下层”,关卓凡认为,阻力不会像文祥等人想象的那么大。
当时的旗民,由于朝廷的奇葩制度——旗人除了当兵,什么事情也不许做。因此经常是一大家十来口子人,全靠一个当兵的一个月几两饷银过活。很多人家生活极其困苦。
北京还稍好点,在外省驻防的旗人,景况更窘。每年都有不少旗民冻饿而逝世,甚至不断生出了“逃旗”——贫困的旗民,宁肯放弃身份,逃往无踪,只求一条活路。
既然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了,关卓凡就不信,有人情愿饿逝世冻逝世,甚至“逃旗”,也不愿拿三百两银子,往搏一条生路?
特别是开发东北,朝廷的“优惠政策”更多,可以极低的、象征性的价格将土地租给旗人耕种,还可以供给免费的种子和农具,购置或租赁牲口也可以予以必定的补贴。
不会种地没关系,汉人会啊,可以允准旗、汉合伙,共同耕种,收获双方均分。事实上,山东一带,已经有很多汉人开端偷偷地“下关东”了。这种事情,禁不胜禁,不如大家合伙来干!
关卓凡把这些一条一条地摆出来,文祥愈听眼睛愈亮,一件本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怎么一过了关贝子的手,就像是必定能做得成了呢?
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彻彻底底地“服”了关卓凡。
这种“服”,既包含理路上的“佩服’,也包含心态上的“降服”。
这种心情下,关卓凡说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感到没有那么刺耳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五十二章 顾问委员会,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