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借洋债(2/3)

山西,无所依恃;而交通不便,就算内地筹足了欠饷,递解过往,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雪窖冰天之中,将士们大肠告小肠,如何挨得?万一因此而生溃变,怎么了得?

打仗就是打后勤,西北用兵,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所以,不能像在内地那样,时间上以“月”为单位,由各省每月向西征雄师解饷。不然一不警惕,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不得了。

所以,左宗棠出关,必须一次性带够一年至少是半年的饷。

左宗棠的铁算盘,噼里啪啦打过一阵,数字出来了:“开拔费”,粮饷,马匹,军火,屯田用的种子、农具,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第一年要三百五十万两。

由于第一年已经做了不小的“前期投进”,第二年数字会略微降低。

先不管第二年,单说这第一年的三百五十万,哪怕半年,也是一百七十五万两——这笔钱,从哪里来?

西征雄师的军饷,说到底还是各省各领一个数字,拼在一起,凑够一个大数。但你不能请求人家一次性拿出一年的数字来,人家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户部当然没有这笔钱,谁有呢?关卓凡在信中提示左宗棠:洋人的银行里有。

这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左宗棠眼界大开,却不能没有疑虑:朝廷会准许借洋债吗?

左宗棠记得“阿斯本舰队案”中,那个英国人李国泰,曾向恭王表现:“中国如欲用银,伊能向外国商人借银一千万两,分年带利回还。”

恭王却说:“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措施。”

“阿斯本舰队案”,关卓凡是当事人之一,这些情况自然明确。他告诉左宗棠:当时李国泰的花样,朝廷洞悉明确,已经不打算和他做这笔交易了,所以恭王才会有那样一番说法,算是一个推辞的借口。

现在西北军务需要,“特事特办”,朝廷会允准的。

并且暗示:我会帮忙的。

但关卓凡一开端并未主动请缨替左宗棠借这笔洋债。左宗棠有一个胡雪岩在那里,自然先叫胡雪岩往办这个事情。

胡雪岩一番奔走,已经办出了一个成果。

上海比较大的外国银行,以前是渣打和丽如两家,最近刚刚成立了两家新的银行,一家是英国人的,汇丰银行;一家是美国人的,花旗银行。

胡雪岩还没有和花旗银行打过交道;他的一个至交好友叫古应春的,在汇丰银行里做买办,因此自然就找上了汇丰银行。

借钱打仗,于中国事媳事,但于西洋人乃是家常便饭。欧洲的几个重要皇室,英国的,法国的,西班牙的,都爱借钱打仗。只不过还账方面,有的信用好,有的信用没那么好罢了。

其中,英国国王的信用算是好的;法国国王的信用马马虎虎;西班牙国王的信用最差,因此西班牙没落得也就最早。

先借一半,就是一百七十五万两。

数字虽大,没有吓足丰的大班麦林。不过,他要担保。

担保就是各地的协饷了。

但麦林可不想和中国各地的督抚打交道。他固然来中国没多久,可对中国的政治还是懂得的。这帮子处所大员,有时候,中国天子都搞不掂他们,何况自己一个外国人?

麦林的条件是各地海关作担保。由于总税务司是英国人赫德,各地海关的税务司也大多由洋人担负,海关的“印票”他是信得过的。

然后各省协饷直接解给各剩关就是了。有什么中国人自个往扯就是了,不关银行的事。

问题是,左宗棠管不着海关。各地督抚的话,在本省的海关那里,也不见得百分百管用。此事非朝廷直接下旨给各地海关不可。

这是左宗棠和胡雪岩要请关卓凡帮的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四十三章 借洋债,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443_2.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