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1/2)
_(); 彼时的关贝勒,郑重指出,咱们在新疆的真正的敌人,不是新疆土著,是浩罕人。新疆土著之中,固然不乏煽风点火、浑水摸鱼的,但一番乱局过后,既然终极是浩罕人占了新疆,那么,新疆土著也就同在“倒悬”之列了。
而且,浩罕人暴虐贪婪,新疆人的日子,比在朝廷的治下,苦的多了,所以,新疆人是打心底盼着有人来解救他们的,只要朝廷剀切宣谕,西征雄师言行合一,新疆的“缠回”,便会东看王师如大旱之盼云霓。
哦,彼时,离改“缠回”为“维吾尔”的上谕发布,还早着呢。
所以,既为西征军事举动的顺遂,亦为日后长治久安计,咱们进军新疆,“救民水火”,“拯民水火”,不能是一句空话。
所以,进疆之后,对僭居新疆的浩罕人和新疆本地的“缠回”,必须差别看待,对新疆的“缠回”,必须做到“一人不妄杀,一物不妄取”。
陕甘乱平之后,进军新疆之前,每开一次军事会议,以上方针,就会被郑重申明一次。
另外,关卓凡和左宗棠,器重西征雄师的后勤保障,过于西征雄师军事举动本身,以上方针,也是原因之一——进进新疆之后,不可以随便“因粮于敌”了。
西征雄师进疆之后,严格军纪,很好的履行了“一人不妄杀,一物不妄取”的方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维吾尔人几乎没有真正肯替浩罕人出逝世力的,被迫上阵,也是出工不出力,枪声一响,便一哄而散,譬如乌鲁木齐战斗中的红庙子狙击战,便是范例案例。
到了后来,维吾尔人纷纷主动替西征雄师做向导、透风报信,譬如,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战斗中,西征雄师对达坂城的战备情况和四周地理的懂得,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当地大众的通传消息。
库车反正的时候,朝廷雄师尚未南下,浩罕人的权势犹从东、西两个方向牢牢夹包着库车,彼时的库车,实在无法得到朝廷雄师的直接援助,但是,托胡迪夏等人,依旧毅然举旗,这,就更加阐明了“一人不妄杀,一物不妄取”带来的人心向背了。
“洪福汗国”抵抗西征雄师,非但无法有效发动治下的人力,认为己助,反而还得分出相当的精力、人力、物力,对本地大众高度戒备,这是“洪福汗国”溃败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为了“救民水火”、“拯民水火”的一以贯之,展东禄必须找到将被白彦虎胁裹的百姓的伤亡减少到最低的作战方案。
考虑再三,重复衡量,他决定这么做:
第一,通过细致的侦察,找准几个“节点”——叛匪和被胁裹的百姓,并不是混在一起的,彼此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分界,此谓“节点”。
这个“节点”,不止一处,轩军侦骑,事先断定“节点”的地位,开战之时,精骑先出,切进“节点”,将叛匪和被胁裹的百姓,分隔开来。
第二,派出本地相貌、口音的探子,混进被胁裹的百姓中间,暗中传递消息,说朝廷雄师有话,战事一起,马上俯卧,不要四处奔跑,以免误伤。
这两条,在军事上,实在都不甚可取。
第一条,突进敌阵的骑兵,不以冲击敌阵为第一目标,且“节点”不止一处,兵力疏散,假如叛匪战斗意志坚决,这批“首发”的骑兵,很可能陷进被动。
第二条,更不必说了——有可能提前将轩军的举动裸露给叛匪。
不过,展东禄和部下将领,经过仔细研判,认为风险不大——叛匪人数有限,且都是惊弓之鸟,坚决抵抗的可能性很小,只要轩军骑兵的举动足够迅速,加上后头的主力部队及时“补位”,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至于第二条,也不必过虑,这种乱军乱民里头,本就流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清 最新章节第一零八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网址:https://wap.at55.net/13/13149/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