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梨花满地 三(1/2)
showad03();
卖官一事,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历史上少说也有两千年之久了。秦始皇时,就有纳粟一千石,拜爵一级的记载。汉袭秦制,持续纳粟拜爵。汉以后各代,关于卖官鬻爵的事情,同样不尽于史书。清进关以后,固然历朝有结束捐纳的上谕,然而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卖官一事事实上并未真正结束,实与清王朝存亡相始终。
晚清时代的几个天子,个个叫穷不迭,将国家官爵明码标价,大卖特卖。既然政府公然卖官,官职自然就成为了商品,官场也就成了一种可以明码标价的大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讲,金钱与官职交易,可以视为一种特别的交易,买卖双方都具备了双重身份:在这场交易中,买方也具有卖方的身份,卖方也具有买方的身份。买者用钱买了官,有了将本求利的基础,就可能在此后的任职之内贪污**,一本万利;卖方卖往了政府请求官员之能成为为国家服务的官员的标准,卖往了官员应当遵守的规矩,卖往了官员应当承担的任务,同样卖往了官员的从政良心和对国家的虔诚。既然千里做官只为财,买方成交后,上任后尽管捞本赚足就是了,别的事情找政府,找天子往,本大老爷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而政府作为卖方,固然暂时得到了金钱,换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缓和,却也因此形成了贪污成风、无可救药的吏治,这是卖方与买方双方的利益和性质所决定的。政府在出卖官职的同时,也把政府的尊严、官场的廉洁与官员应当遵守的责任与任务全都折价变卖了。这种情况,朝廷也心知肚明,可就是不愿意结束下来。缉拿带球小逃妻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天子在召见官员张集馨时就曾道出了他的担心:“我最不放心的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张集馨问捐班既然不好,何以还准开捐?道光天子拍手叹息说:“无奈经费无所出,部臣既经奏准,伊等请训时,何能叫他不往,岂不是骗人吗?”
晚清时代,内忧外患,国势日弱,国家财政确实十分艰苦。为了开辟财源,以卖官鬻爵为内容的捐例之风大开,这是政府道德与政治智慧的严重滑坡。卖官买官的成果,不仅造成国家的名器不尊,仕途拥塞,还导致清王朝官员素质的严重降落、吏治的日趋**、民心的逐渐丧失,所有这一切,都无疑大大加速了清政权衰亡的历史过程。三国之铁血战骑
“近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坏,吏治坏而事变益亟,事变亟而度支益蹙,度支蹙而捐途益多,是以招乱之道也。”慈禧太后说道,“这蓝本是饮鸩止渴的事儿,起初是为了评定发逆捻贼,又有洋人为患,不得不广开纳捐,如今与洋人交好,国内又是平定了回乱,断不可再行此途,若是再如此下往,再多的京察大计都是空谈!”
据清朝野史记载,浙山河阴县人蒋渊如看到官场有利可图,若买到知县的官职,每年少则可捞得银子几千两,多则可达10万两。但他一时又拿不出那么多的本钱,于是便想出与其他4人集资捐买的措施。蒋渊如出资最多得任县令,其余4人则分辨担负刑名师爷、钱粮师爷或办事、守门的家丁,而所得赃款按集资多少分成。于是,5人通力合作,高低其手,贪赃枉法,年收进银子竟高达20多万两。3年后,蒋渊如等人虽以贪污罢官,但5人皆如愿以偿,贪污中饱,满载而回。情系阴阳师
“是,”高心夔也只是分析现实情况,没想到太后如此激烈,应当是在军机处受到了颇多掣肘,果然太后持续愤愤说道,“军机处的自然是掌柜,知道柴米油盐贵的很,这一个大出息不愿意丢掉,可是毕竟这凡事不能都朝着钱看,若是这买官卖官成了进仕的重要道路,那岂不是这日后就看谁有钱就能当道台,当巡抚,当军机了?”太后想到日后灯塔国的富翁号召白宫的样子,感到是前车之鉴,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我是慈禧 最新章节三、梨花满地 三,网址:https://wap.at55.net/12/1293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