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1章 高楼寨僧王毙命 曾国藩围捻无果(3/4)

了为难,甚至有点懊悔当初不该不听李鸿章之言,匆匆地将湘军裁撤了;以至于现在处于须用兵时,却无兵可驱的尴尬境地。

于是,曾国藩只得《奏》请朝庭,让其弟曾国荃复出,帮办军务协助剿捻。朝庭准奏,任命曾国荃为湖北巡抚,随同其兄长曾国藩北上剿捻。

曾国荃当然没有二话,欣然从命;其表弟、正待赴任福建汀漳龙兵备道的彭毓橘,听曾国藩要北上剿捻,也就随了曾国荃一同前来助战;同时,曾国荃还召来了湘军旧部、时任常熟福山镇总兵的郭松林。曾国荃要他俩招募兵员,重建湘军;两人遵命,很快募集了近万兵马,遂号为新湘军。然而,区区万人,怎能剿捻?曾国藩仍有杯水车薪之虑。于是,曾国藩又向李鸿章调用了六万淮军;如此,新湘军与借用的淮军合在一起总算有了七万余众,略有气势了。

曾国藩见终于勉强成军,心中才算有了点底;于是,亲率这七万湘、淮军,择日北上赴任并剿捻去了。同时,曾国藩《奏》请朝庭,让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专事帮他调兵、筹饷;朝庭又予准奏,李鸿章奉《旨》赴任。

李鸿章出任两江总督后,即移营金陵。并又在南京的聚宝门外西天寺的废墟上,盖厂建房筹办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厂移来并入,曾国藩则也将安庆内军械所迁往金陵并入其中。

同治五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建成;此后,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了大批洋枪、洋炮,供曾国藩的剿捻而用。

且,曾国藩主持剿捻;自忖,仅靠这七万湘、淮军,是难以将捻军一举剿灭的,得从长计议别图良策。曾国藩吸取了僧格林沁被歼的教训,遂决定改“尾随追击”为“驻兵围防”。

于是,曾国藩在河南的周家口、山东的济宁、江苏的徐州、安徽的临淮关分置四镇,将所率的七万湘、淮军以四镇为中心驻屯,重点设防以堵截捻军。同时,又在山东的兖州、沂州、曹州,安徽的庐州,河南的归德,江苏的淮安等十三个州、府,也派驻清军防堵;欲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同时,鉴于捻军已改步军为骑兵后流动性增强的特点;曾国藩即从察哈尔购买了一批战马,新建一支马队,欲以“骑”克“骑”。另外,曾国藩又倾力布置河防;东面以京、杭运河为防线,西面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沿河两岸驻扎军队构筑堡垒加以阻截,使捻军不能进入山东和豫西,欲将捻军困于运河与沙河之间的狭窄区域内。同时,曾国藩又在捻军活动较多的淮北,命令当地士绅修筑圩寨,用以自防;并实施“保甲连坐制”,以胁迫当地民众切断与捻军的联系;采用坚壁清野,欲断绝捻军的粮饷与给养,从而将捻军困死。

曾国藩作出这一系列的部署后,方觉得万无一失了,这才静候在总督府内等待前线的捷报。

而捻军虽然在高楼寨之战中取胜,并斩杀了清军悍将僧格林沁亲王;然而,由于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将士都已十分疲惫。而曾国藩采用了一整套有别于僧格林沁的围、堵之策后,捻军流动作战灵活性的长处被扼制了;捻军似被捆住了手脚,使展不得。

赖光想,如此孤军无援困守于一地十分被动,若不改变战略打破这一被动局面,迟早会被困死于此地。赖光与张宗禹、任化邦等人商议后,决定突围寻求出路。

于是,捻军倾全力突破了曾国藩在河南归德布下的防线,突入豫南。然后,奔袭鲁西;在巨野击溃清军总兵杨飞熊部,又在郓城击败淮军潘鼎新部。随后,进抵寿张、范县,却遭到淮军总兵刘铭传、周盛波等部攻击;捻军失利,遂分头活动。赖光部则南向活动于皖北、豫东一带,张宗禹部则活动于曹县、丰县之间。而后,两支捻军又同趋徐州;在徐州会师后,从新进入河南。

捻军如此折腾了一番,不但突出了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31章 高楼寨僧王毙命 曾国藩围捻无果,网址:https://wap.at55.net/12/12087/31_3.html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