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海南岛的沙漠(2/3)
是横杠,昌化、感恩、崖州、陵水、万州和会同是竖线,岛屿中央五指山地区则是一片空白。 这是曾樱仿照联邦地图风格标记的琼州垦殖指数图。 曾樱现在掌握的琼州耕地数是万历四十三年的统计,海南有383万亩又5分耕地。朝廷的数据实际上肯定会有遗漏部分,位于岛屿中央等地的黎垌也不可能得到统计,以曾樱多年为官的经验,海南大约有420万亩耕地。 守序暗暗点头,曾樱的估计应当接近于这个时代的真实数字。民国时陈銘枢统计海南岛有730万亩耕地,民国垦殖程度在封建王朝时代肯定做不到。满清一朝,统计中的海南耕地从未超过万历年的数字,一直是300万出头的耕地再加几万亩槟榔、橡胶等经济种植园。 耕地虽多,但琼州的土壤条件不好,现在的耕作技术比大陆也有差距。只有在琼山、定安、文昌三个水利设施完善,土质较好,降雨也较多的县水稻种植面积才较大。 明朝以前,琼州一直无法实现粮食自给,全靠在大陆雷廉二地买粮。民国时海南人口240万,每年消耗1000多万石粮食,海南本岛仅产850万,需外购200万。彼时是因为海南一方面种植了很多经济作物,主粮种植面积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海南的亩产比较低。 海南上等田一年出产3石粮,中等出2石粮,下等1石。与台湾相比,海南土地单位亩产是不如的。海南以1石田为数最多,虽然理论上可以一年3熟,但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一年3熟是极罕见的例子。在琼州靠近山区泉水和内河,得到充足灌溉的田地称为近江田,能做到一年2熟,远离内河旱涝全看老的田地称为远江田,一年只有1熟。 琼北台地和琼西昌化、感恩、崖州三地多沙土平原,其余地区也多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等不利于水稻种植的地形和气候。 此时海南的主粮并不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是番薯。海南土质差,先民们最早种植甘薯,在美洲番薯引进后,海南很快就完成了主粮替代,成为全国最先普及番薯的地区。依靠这种对土壤要求较低的高产作物,海南在明末勉强实现了粮食自给。 农业与气候密切相关,海南岛大致可分为四个气候区。 中部的五指山拦住了南风带来的水汽,降雨充分。落后的黎垌居然是琼州出产水稻最多的地区之一,虽然他们很多部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游耕阶段,但依然能向汉民区出口大量稻米。 琼北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琼州与台湾另一处明显不同的地方是,这里的平原台地坡度太平缓,河水流速缓慢,很难实现自流灌溉,必须依赖水车风车等提水措施。先辈们在琼山县修筑海堤屏蔽潮水,引河水冲洗盐碱地,将琼山等地变成了万顷良田。借助水车和水坝,先民们甚至将定安县的山谷地带都变成了水稻田。 但全岛能有这种开发程度的,只有琼山寥寥数地而已。 琼东陵水、万州、乐会是风灾多发区,海南平均每年被台风袭击3次,琼东三州县是台风重灾区。虽然那里地理气候条件尚可,降雨多,气候湿润,河流通航条件也不错,但在琼州并未得到完全开发的现在,愿意移民到琼东每年扛台风的人并不多。 琼南和琼西气候大致相同,降雨少于五指山区,气候干爽。 面向北部湾的琼西昌、感二县几乎不会被台风侵袭,琼西降雨偏少,年均只有1300mm,多半集中在夏季,且集中在山区。 琼西沿海地区存在很多片的沙漠,这里有中国南方最大的流动沙丘。造成的结果是琼西有沙尘暴,风沙漫,罹患眼疾的人数比例接近中国北方。 先民们砍伐掉森林,高大的乔木消失后,稀落的次生林、草原和草坡出现在海南岛,其中又以琼西最多。岛上牛羊遍野,随意放牧,无冒领之人。明朝的海南岛由耕牛进口地变为出口地,成为广东耕牛与羊群的主要输出地,牛税也成为海南一大税源。 守序看着地图,琼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1640四海扬帆 最新章节第10章 海南岛的沙漠,网址:https://wap.at55.net/103/103637/210_2.html
超能建筑师
我在漫威堆方块儿
见诡一百法
亿人聊天群
死角之笑缘居
操劳主母惨死,重生归来灭了侯府
隋末
重返八零
我在古代当名师
娇蛮俏王妃